选·蜀都赋》c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记载的叫“柏濩”(音货)。唐人在《艺文类聚》中说得更玄,“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把柏灌换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柏灌的生平,虽然没有记载,其名字却仍然是历代史官争论的焦点。也许,他们也曾急切地想揭开这个接近无解的谜团。
为何关于柏灌的名字会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历史上,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一般用史诗记载本族的历史。部落的祭司是这些史诗的保存者,一到祭祀c施法时,便吟唱出来,祭司死后,将史诗背给继任者,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文献对于远古历史的记载,常常依据这些口传下来的史诗。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大抵也不会例外,当时的蜀人大抵还会流传着一些先王的传说。据此,扬雄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在这里,扬雄笔下的蜀王,都是一些神仙。不过,他并没有单独论及柏灌,由此可以判断,自西汉以来,关于蜀王柏灌的记载或传说,便鲜有人闻,扬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到了两晋,蜀人常璩根据《蜀王本纪》c《本蜀论》等史料写成《华阳国志》。也许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缘故,常璩补充了蜀王蚕丛的生平,他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c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时间虽错了,却仍不失为宝贵的原始史料。然而,让后人诧异的是,关于柏灌的记载,常璩的记载非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灌”一句话。常璩并没有沿用扬雄的观点。这不禁让我们陡生疑惑:为何常璩不沿用扬雄的观点?在两晋,关于蜀王柏灌的争论,似乎空前激烈过。
常璩的反常让我们觉得柏灌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过?他究竟是怎样一位蜀王?对照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不妨对柏灌做一次鉴定。古蜀的历史,始于蚕丛。一般的观点认为,蚕丛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其年代上限大约距今36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证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续了数百年左右。商代末期,鱼凫王派兵伐纣,反被土著偷袭得手,蜀国由此灭亡。商朝灭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约3050年,从3600年到3050年,其中有550年的时间。柏灌的“数百年”,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从考古学上看,自1986年以来,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几处遗址。金沙遗址的年代大抵距今2000多年左右,与柏灌时间不符;三星堆遗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续了大约800年,可以分为四期,中间曾经有过嬗变,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云,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三星堆遗址很可能也是柏灌的国度。蜀王柏灌在考古学上也是说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学上,我们都不能对柏灌加以否定。在3000多年前,这位蜀王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统治着古蜀,不给我们留下一丝痕迹?
柏灌原来是柏鹤?
柏灌的历史缘何古史无解?或许,这跟他的族属有关。
考古学上,不少考古学家曾经把蚕丛c柏灌c鱼凫称为蜀族,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蜀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古羌人从甘肃c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历经磨难,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因此,学者任乃强猜测,柏灌跟蚕丛c鱼凫同属蜀族,当年曾是岷江上游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强把蜀族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蜀王柏灌以来,蜀族开始向外迁徙;到了鱼凫时,从彭县海窝子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