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译文】

    天所给予的秉赋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明此道加以推广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的,能够脱离的,就不是天命的“道”了。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都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警戒,不可疏忽;即使在大家都听不见的地方,也要恐慌担忧,不能怠懈。幽暗的地方无论隐藏得多么好,始终会被发现;细微的事情无论多么渺小,终究会显露出来。所以君子独自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时时省察自己。欢喜、愤怒、悲伤、快乐是人之常情,当这些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这就叫做“中”。当这些感情表现出来的时候,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能够合乎自然的道理,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所在;和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通贯通的大路。能够达到“中和”,那么天地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第二章(知人)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②。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③;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④。”

    【注释】

    ①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始终坚持正道。

    ②反:背离。

    ③时中:指君子在做事时能够恰到好处。

    ④忌:顾忌。惮: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做事没有偏倚,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事事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与君子不同,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中庸。君子按照中庸的道理来行事,所以他的言行恰到好处,符合自然规律;小人背离中庸之道,所以小人做事没有顾忌和畏惧。

    第三章(正心)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①!民鲜能久矣②。”

    【注释】

    ①中庸其至:指中庸是最高的境界。至,极。

    ②能:达到。

    【译文】

    孔子说:“中庸,这是至高无上的境界啊!人们很少能达到中庸,这已经有很久了!”

    第四章(正心)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①,我知之矣:知者过之②,愚者不及也。道之者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孝者不及之。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①道:指中庸之道。行:流行。

    ②知:同“智”。知者:聪明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流行,我知道其中缘由了:聪明的人过于聪明,愚笨的人过于愚笨,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和的标准。中庸之道不显明,我知道它的缘由:贤明的人过于贤明,不贤明的人又不够贤明,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和的标准。没有不吃不喝的人,却很少有人真正分辨出不同滋味。”

    第六章(审问)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

    ①好问:好,音hào,喜爱。好问,指喜欢去请教别人。迩(ěr)言:浅近之言。

    【译文】

    孔子说:“舜帝真可算是一个极其明智的人。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对那些浅近的语言仔细审察,包容别人的短处而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的过与不及两个极端,取中庸之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第七章(明道)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①,而莫之知辟也②。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③。”

    【注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