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下的精彩对话:演员:&一t;导演,既然是喝酒,能不能用真的茅台酒代替呀?&一t;导演:&一t;茅台太贵,买不起。&一t;演员:&一t;您老说演戏要逼真,不喝真茅台怎么能逼真呢?&一t;导演:&一t;是呀,是要逼真。可是戏中还有一个喝了三碗水的场景,你是不是真的要喝上三大碗水呢?&一t;演员自然是哑口无言。在这段对话中,一个反问就解决了争议。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甲向乙方提问:&一t;听说你昨天在公司打私人电话被老板逮了个正着,你现在感觉如何?&一t;乙此时即使一口否认曾有&一t;被发现&一t;的事发生,却不知不觉地陷在&一t;自己是否在公司打私人电话&一t;的场景中与甲讨论问题,十分被动。

    反问就是可以通过反向改变此种被动的有效手段。譬如,乙可以回答:&一t;你没搞错吧?我听说是你被发现了。&一t;这个案例中的逻辑放到生活中有很多。例如,某个记者采访一位名人,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t;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一t;名人不论怎么回答,第二天,记者都可以在报纸上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炮轰当下青年人太浮躁。

    正确的回答是,名人说:&一t;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是你个人的看法,不是我的看法,我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一t;记者便无文章可做。话题的引入对随后的话语结构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你迷信对方的前提条件,无论如何你都走不出这个怪圈,所以要多注意话题本身是否具有陷阱。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