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方法合流的趋势。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刚才已经说过,关于熵增的概念。”
这我倒是没听说过。我只知道,熵这个物理概念,表示事物内部的混乱程度。它出现快一百年了,它对改变人类世界观,有着巨大的影响。最早影响的,体现在小说上。荒诞文学的发展,就与这个物理概念有关。
国外的荒诞文学,更多地是说世界本身是荒诞的。而中国的所谓荒诞文学,大致上只能归于社会、政治话题。所以,在中国,也最多发展到黑色幽默的程度。
比如王小波以及葛优的作品中,以正经的态度说胡话,就算是黑色幽默。“笑什么?严肃点!我们正打劫呢!”
普通中国人,根本来不及思考死后的原因及结果,因为还没活好呢。况且,从诸子百家以来,神就从意识中退后了,人本身,树立到与天地并列的高度。我们只追求活好,故意回避死亡的存在,所以,不太需要那种生死哲学的宏大主题。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早就定了调。
真的不需要终极思考吗?不一定。毕竟,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国打倒了神,也不真信神。如何解释和对待死亡呢?求助于科学与艺术吧,毕竟思维的超越性,给了人们希望。
“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自产生以来,最强的趋势是,世界的熵值是始终增加的。也就是说,事物应该是越来越混乱的。但是,我们看所有的生命,其实是秩序的表达。每一个生命体,是一个按精巧秩序构成的,当这个秩序越来越混乱,死亡就不可避免。”
他这个观点引入生死话题,倒非常新鲜,我跟小胡又开始以好学生姿态,听他的演讲了。
“于是,大问题来了。既然世界是越来越混乱的,这个熵增的趋势强大而不可违背,死亡和消解,不可避免地到来。但为什么,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会有新的生命产生。生命生长的过程中,为什么会维持?当细胞全部被多次更替过后,我这个人,为什么还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站在你们面前?”
“形散而神不散”,天才的比喻。这本来是我们小学时学习散文的概念。但用在人的生命特征上,是多么贴切啊。
我们从小到大,组成生命的分子和细胞,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了。我们的长相身高皮肤及面容,也变得沧桑。但,我还是我,我的亲人认识我,我的朋友能够记得我,多年后的战友会,我们彼此都不会把对方叫错。
“有人认为,所有生命体,是减熵的结果。要保持熵值的稳定性,在物理世界增熵的条件下,努力用其它减熵的行为,来保持生命的大致形态。比如,人类最主要的减熵行为,就是吃。我们吃的东西,主要也是生命体,是减熵产物。从菜叶到稻谷到牛肉,我们吃掉这些生命体,就是利用他们的减熵性质,维持自身熵值的相对稳定。”
小胡问到:“既然可以减熵,是不是人类理论上,可以永生呢?如果减熵速度大于增熵速度,还可以返老还童?”
“不可以。逻辑漏洞来了,注意听。虽然我们吃生命,是为了减熵。但这个行为本身,却是增熵行为。毕竟,如果生命体相安无事不互相吃的话,地球要平稳些。用一个增熵的行为达到减熵的效果,终究有一天是要坍塌的。这个逻辑矛盾,与哲学家们所探讨的生死矛盾,简直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我说,物理学与哲学合流,这是一个成果了。”
有点不太清晰,当成思想来听吧。毕竟,哲学家不仅研究必然性,也研究可能性。一个人说话的价值,不一定是话的正确性。正确的废话,还不如不
说。说话的价值,在于信息量。所谓信息量,就是说了多少新东西,有新信息产生,哪怕是假的,也有信息量。所以,探讨可能性的话,即使事后证明错了,也有价值。
“假如这个假说成立的话。”他说到这里,我问到:“是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