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政府在附近修一个水库,结果无意中发现了墓道,也就是说,这个墓现在可以打开了。”
“为什么不打开?”高妍继续问。
小池接话了:“郭沫若也是这样想的,包括当时一大批文史专家,作为一个文人,是多么想此生亲眼看到兰亭集序这样的千古杰作啊。但是他们的申请被中央驳回了,按当时周恩来总理的说法:祖先的墓不要轻易打开,只能保护性发掘。”
“什么叫保护性发掘呢?”思远问。
“就是保护不了的,才发掘。”我回答:“或者已经被告盗或者已经被打开或者因天灾**而无法保护的,才能发掘。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挖祖坟是天大的罪过。”我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到:“秦始皇陵也没发掘,也是这个原因。即使发掘了,我们现在也没能力保护它。”
纷纷点头,一阵唏嘘。
离开乾陵,到扶风县法门寺,中午在路边吃了碗潲子面,酸辣爽滑,让我们赞口不绝。
法门寺,这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圣地,因其发现了释迦遗骨而闻名于世,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地方。
在路上,思远开车,小池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这个遗骨的来历。
当年,玄奘法师苦于中原佛教经典不齐,错漏太多,以至于理论混乱,误解圣意,说法纷纭,修法无据。于是偷渡出关,九死一生,至印度求取真经,凡十余年,学成佛道,辨才无碍,立论求驳,竟不遇对手,名振法界。归国之时,大臣百里迎接,长安万人空巷,鲜花铺道,皇帝李世明亲自接见,敕建大慈恩寺,专门修大雁塔,以作译经之用,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故称为三藏法师。他从印度不仅带回了大量原始佛教经典,更带来了释迦佛本人指骨舍利,成为万人供奉圣物。
“原来,唐三藏,比西游记那个唐僧伟大得多啊,西游记怎么乱写!”思远虽在开车,也听得仔细,不禁发问。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借用了这个故事。但玄奘法师确实也写过一本书,叫《大唐三藏法师西域记》,这不仅是一本游记,也是一本宗教书籍,更是一本地理和人文社会巨著。近代印度考古的圣经,就是这本书了,没有这本书,估计今天的印度人,都不知道古代自己有那么灿烂的文化。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玄奘法师在这本书写没有说谎,他所描写的东西,在考古上都找到了准确的证据。”小池解释到,但这些东西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这本书我没听说过,但关于这颗舍利的历史故事我还知道一些”我补充到:“当年唐朝皇帝要把舍利迎进皇宫供奉,大臣韩愈上书反对,结果被皇帝贬到潮州,他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在华山上看到的那首,是他被贬后他的侄孙韩湘子来看他,他写了这首诗,最后两句最为悲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好象八仙里也有个韩湘子吧?”张思远回头问到。
“好好开车,不要东张西望!”妍子提醒到。
“对,就是那个韩湘子”我回答到:“你们想想,多么奇怪的现象,韩愈是儒家大师,从政治上和国家指导思想上的角度反对皇帝供奉佛家圣物,这是本能,但送他的又是一个道家人物,他的侄孙韩湘子是得道成仙的代表,这就是三教冲突在一首诗中的反映,其实,在恒山时,我们看到,三教是可以和谐的,但这中间,多少人要付出多少代价啊!”
“你们说的我都不懂,但,我就想问一个问题,这个舍利究竟是什么?”高妍问到。
“是释迦佛本人指骨,火化后留存下来的。”我只能解释到这里了。
到了寺庙,看到大殿供奉了五尊佛像,比较特殊。转入地宫,看到了舍利和影骨,当时人们为了保护真身舍利,用玉石造了几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