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像在奥斯维辛,总会有些所谓“有用的人”被暂时留下性命去干活,强迫他们为第三帝国干活。     什么是“有用的人”?     各类技术工人就是,工程师有时也算。     那教师、律师、音乐家、文职职员、商人、作家?     除非碰上个喜欢听音乐的变态集中营指挥官,不然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这些人,都可以直接送去毒气室!     对于“有用”的产业工人,纳(河蟹)粹可就不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了,一般都是逼其劳作致死,反正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手送来。     当然,集中营需要“有用的人”的时候总是少数,不然奥斯维辛就该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工厂,而不是最有名的死亡集中营。     大部分被送到集中营的产业工人,命运还是短时间内就被杀。     第三帝国对于劳动力的利用是个很矛盾结合体,一边国内的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另一边死活没有实行彻底的战争总动员。     而且在强迫集中营囚犯劳动的同时,另另一边却又在不断屠杀犹太人,从早期的大部分使用“隔离区慢慢饥饿致死法”,到中后期的大规模屠杀加死亡集中营“工厂化杀人处理”。     很矛盾,把人隔离起来,不给足够的食物,让里边的犹太人慢慢饥饿、生病而死。     那样还是要给予少量食物的,而且隔离区内的人大部分、大部分时候根本无法创造劳动成效,很多都是在和饥饿、疾病作斗争,说白了就是慢慢等死。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描述的那样,在克拉科夫,隔离区内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去辛德勒的搪瓷厂干活之外,其他大部分人就是在慢慢等死。     干活?     最多被强制去扫个雪、搬个砖。     这是第三帝国在战争中对于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那是不是所有犹太人、战俘、吉普赛人都是被死亡集中营处理掉,或者在隔离区慢慢等死?     不,还是有不少囚犯会被纳(河蟹)粹在主动强制筛选、组织起来,德国人的工厂里干活,身不由己地为第三帝国服务。     而不是像辛德勒一开始那样德国资本家跑去向占领军贿赂、要廉价劳动力,然后资本家大发战争财。     在系统组织时,不为纳(河蟹)粹服务?     那就是死!     甚至第三帝国的不少军工厂里都有集中营囚犯干活,那些人本就是有技能的熟练产业工人,所以暂时得以活命。     最极端的例子,从如今保留下来的历史照片上知晓,当初德国生产v2导弹的巨大地下军工厂里,就有不少身穿囚犯服的技术装配工。     导弹制造厂里都有囚犯,像开挖隧道、修桥铺路、建筑工地这些重体力劳动场所,使用有一技之长或者身体强壮的囚犯劳工更正常。     这处挖了两年的隧道群的修建者中有集中营调过来的囚犯很正常,这个张楠和约瑟夫等人都知道个大概,有可能前前后后使用了五至十万名囚犯、战俘!     心里产生一丝压抑,之前这里没发现任何同囚犯、战俘劳工的物品,这会突然出现     至少五万集中营劳工在这被强制劳动,而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为了保守这片隧道群的秘密,纳(和谐)粹不会让他们活下去。     按照马炜的说法,隧道尽头的屠杀最多也就上百人,那其他人呢?     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很多,像奥斯维辛这样的可不止一个营区,甚至有几十个分营。     那些囚犯劳工来了,如果没死,很可能又被送回集中营。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隧道网两年时间的施工中,不短有集中营来的劳工累死、病死、死于工程事故     五到十万人,在这两年世间内慢慢被消耗掉了。     无论哪种可能的原因,结果是只有一个:那些人全死了!     事实也是如此,近50年过去了,还没一个当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