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高大上,不如要用松果;还有就是颜色和胎质——胎质细密,颜色更是适合饮用茶汤。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

    超出这个范围的江南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而张楠这会能够确定,这会捞上来的越窑瓷,是货真价实的越窑——无数次上手留下的经验,一眼就能分辨。

    这时维塔给了老板一张纸,这时他华的目前为止所有出水文物在海底的大概分布范围。

    不是分布图,维塔没那个技术和速度,是分布范围。张楠接过来一看:很清楚,三个大瓮同其它不同窑口的散落瓷器差不多是分开的、在海床上的分布相互间有个七八米距离。

    张楠看了看示意图,道:“大瓮应该是放在货仓里,这帆船的货仓基本上会在船只中后部,那这些不同窑口的瓷器应该是被存放在船头位置。

    用的是其它包装方法,那里的空间应该放不下大瓮。”

    潜水员们捞东西,那一块并没有大瓮的踪迹。

    越窑、北方白瓷窑口瓷器贵重,当初用的应该是其它更加精细的包装方法。有点讽刺,这千多年过去,大瓮还在,精细包装反而没了。

    张楠这会手里拿着个附着有少量藤壶的越窑青瓷花口碗,花口、斜弧壁,碗内五出筋,圈足稍外撇。

    花口碗几乎是通体满釉,制作规整,釉色青绿。

    可惜,大概是在海水里的时间实在太长,这个花口碗虽然釉水层还保留还好,没有剥落,但看着已经有点干涩的味道。

    没办法,海捞瓷嘛,盐水泡久了就这样了。

    挺亲切的,它虽然不是最好的越窑,甚至连越窑精品都算不上,但这还是自个两辈子得到的第一件不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完好越窑青瓷。

    “要是在我老家的唐墓里挖出来,酸性土壤里埋个千多年,一个不留神,几分钟功夫就能把瓷器变陶器,这些釉水会瞬间风化。

    这海水里出来的倒是没事……”

    说完,示意水手们把东西收起来,而手里的花口碗没和其它物品放一块,打算自己现在就收藏了。

    干净!

    虽然出于海难,但不是陪葬品,这就是干净!

    而且当初这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人如果只是意外触礁、没有碰上短时间内就会要落水者生命的大风暴,整艘船可能一个人都不死也不一定——沉没地点离海岸线都才1海里左右,当初那些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估计十有八九都能游到岛上去。……

    手里的青瓷碗是越看越顺眼,不是陪葬品的感觉就是好,放卧室里都没问题!

    好的越窑瓷器自个见多了,连真正的秘色瓷渣斗都在朋友那见识过:那件渣斗可是完爆江南省博物馆里的所有同类越窑制品的存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杭城省博物馆的人也不用郁闷吐血,他们一辈子也见不到那个档次的秘色瓷渣斗,也就不用喊可惜了。

    考古队、文管会一年才挖多少座古墓?

    绝对不会到工程队加盗墓贼干掉的1%,甚至有个几百分之一就了不得了,见不到好东西很正常。

    这个世界上,公家人看不到、管不到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可随葬品,你能放家里、卧室?

    张楠反正不放。

    可千年前的瓷器,不从墓葬里获得,还真没啥地方能得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