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望着高大雄伟的南京城,王守仁等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放心了!

    要知道,这一路之上,大家可是提心吊胆,深怕贼人们再来一拨伏击,到时可没有“天雷”再帮忙了!虽然之前将来犯之敌一网打尽,但可不是他们的功劳啊!

    如果再来一次,只怕他们必会被包了饺子,到时,可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故此,大家心中紧绷着一根弦,想要早日到安全之地。

    而王守仁与吴起也问过明中信,是否还有火药,能否应付再一次的敌袭。令他们失望的是,明中信回答说,那火药确实不多了。虽然还有,但王守仁与吴起却也不希望能够用得上这火药。

    故此,三人心中有数,火药还是省着点用吧!故此,二人催促着军士们加紧赶路。

    于是大家上下齐心,一心赶路,如今终于到了这古都南京,终于能够放心了。

    如今,到了南京城外,这下可是踏实了!心情一松,军士们的疲态尽显,显然,之前的走路消耗了大量体能。

    见此情形,王守仁吩咐军士们就地安营扎寨,明中信则留在大营中坚守。

    他则带领着吴起c监察御使以及俘虏的贼人朱员外c尊者等前去“留都”南京交接。

    “留都”南京这个来历可就复杂了。

    想当年,大明开国皇帝太祖皇帝定都南京,实乃是迫不得已,皆因北方群寇环侍着大明江山,他想要定都北京,抵御北方群寇,然而直到他驾崩都有心无力。

    但却在他死后,这一愿望得到了实现。

    想当年,太祖皇帝传位于孙子建文帝,但当时的燕王朱棣不服,借口建文帝的削蕃之举,联合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c辽王(封藩于广宁州,今辽宁锦州境内)发动了“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封藩地,他起兵“靖难”之前,已在其经营了二十年之久,早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c军事c经济体系。因此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迁都到北京后第四年,成祖逝于北征蒙古部落的军旅之中。

    严格地说,直到明英宗的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才成为正式首都。此前,一直被称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则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因为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的事实上的“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因为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唐代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成为实际上的京师。而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

    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朝廷的备份”。六部c都察院c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相同,主要管理南直隶(南京周边14个府c州,不设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应事务。虽然权力不如北京的官员,但也不能说是闲职。因为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c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三成多出自于此。

    明朝南c北“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c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王守仁等要到云南赈灾,必须得经过这留都南京的朝廷认可,同时,一应赈灾物事尽皆得这留都南京进行统筹,故此,王守仁也必须与这留都南京的朝廷朝廷交涉。

    另外,他们遇袭的徐州府也是在这留都南京的管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