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得我点名了!”明中信微然一笑,一指学员中间,“你,你,还有你,跟我来!”

    说完,明中信逃也似地冲出了大厅,直奔后厨。

    大家对视一眼,苦笑一声,推了几位被点名的学员一下,让他们跟随而去。

    福伯闭了闭眼,将眼中的泪花偷偷挤去,上前冲朱寿道,“朱少爷,还请上座,稍稍等候一下。”

    朱寿点点头,不声不响地转身坐在椅上发呆。

    “大家各司其职,下去各自安排吧!别呆在这儿了!”福伯冲大家吩咐道。

    明府精英,像孙宇c师逸房等在大厅中找地方坐下,继续发呆想事。

    学员们一哄而散,各自准备其事。

    而此时,出了大厅的明中信长出一口气,环视一眼明宅大院,这就是自己在京师的基业啊!

    随后,甩甩头,将离愁别绪甩了出去,直奔厨房。

    此时,王守仁刚刚从刘府出来,抬头看看天色,长出一口气,目光一凝,转头深深看了刘府匾额一眼,大踏步而去。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各行其事,忙碌不已,各自完善手头的事务,同时,不断出入明宅,询问明中信。

    而朝廷各部协作连动,为钦差出行准备。

    终于,这一日,万事俱备,钦差即将起行。

    提到“钦差”,一般人脑中浮现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官员手拿尚方宝剑,口含天宪,诛杀贪官,为民申冤。从字面上看,“差”是临时性质的,钦差不是一个常设官职,而是某一时因某一事,皇帝派出信得过的人四处巡视,差事办完了,使命也就完成了。钦差的出现,一种原因是某种突发事件,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如灾荒c民变发生,不能循规蹈矩地依靠行政体系运转来应对,皇帝只得临时派出官员,越过已有行政程序,去“救火”;另一种原因是已有的监察体系已经生锈了,皇帝觉得对原来的官僚体系有失控之忧,于是派心腹来直接处理政事,恐吓官员。

    而本次派遣钦差王守仁,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何谓“钦差”,顾名思议,“钦差”是由皇帝(国王)亲派外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的统称。“钦差”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1“特使”。“特使”最早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争频发,“特使”主要扮演军事外交活动家的角色,如《左传成公九年》载,“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秦汉时期,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皇帝不断派遣“特使”处理内外重大事宜,这时的“特使”主要负责出使外国和少数民族地区c监督军务c督修水利c督修堤防c征聘人才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特使”的特点,一是负责访民疾苦c抚恤百姓,如南朝宋多次派大使“观风采政”c“广求民瘼”c“案行灾害”c“巡行抚恤”;二是督催地方政务,如南朝宋孝文帝遣使督催郡县赋税;三是负责督捕盗贼c治理案狱c刺举吏民奸非等,如曹魏的“校事”c北魏的“候官”。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特使”制比较成熟。首先是“特使”的派遣范围扩大,几乎运用到一切领域,除了前代在军事c吏政等方面派“特使”外,更注重派遣督理经济事务的“特使”,如两税使c转运使c盐铁使c青苗使c铸铁使等;其次“特使”行事有明确的规范,如唐太宗贞观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c黄门侍郎褚遂良等22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以后数遣使者,或名按察,或名巡抚。至唐玄宗天宝五年正月,命礼部尚书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巡抚c巡按的出现,为大明钦差巡抚c巡按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五代c宋的“特使”派遣基本沿袭唐朝,只是北宋皇帝很重视派亲信监军,初名“走马承受公事”,徽宗时改称“廉访使者”,钦宗又复旧名。金元时特命使臣巡察地方更达到经常化,如金世宗“凡数岁一遣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