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推断下面必有石条。13日下午,在枯骨和血石层下,“深约二尺上下,掘得红色石条数根,横江排列。前后左右相接处,均有桐油石灰。”有一块条石上还刻有“张”字。这种条石砌体,沿右岸伸展,到17日,共挖出92根条石,上面大都刻有单字。21日已将条石全部取出,再向下深挖,“距石条下二尺许,又发现桐油石灰c砂石凝结之三合层。再将三合层起出,又发现无数朽黑木”。4月8日23时,“工程周围,突涌现白光,状似月色尤明,约十余分钟始灭。“当放光之前二时,掘壕发出河岸崩溃声,车水夫惊骇,及持灯视之,无恙”。
随后,在“凿深二丈余”(约7米)的地方,“水色黄黑,气臭,类似死尸。”这时“石牛对石鼓”的谣诀果然应验。“于工程右岸,挖出石牛。形式睡卧,头向东北角。详加视察,牛约数千斤,睡卧形式,似非水冲倒的,疑有作用。”“乃命工人向东北角牛头相对处挖掘,果然挖出
一石,与众不同。半边圆形,半边方形,石之平面,左右凸而中凹。该处仅此一石,其他无石。或取石面鼓出,以为鼓乎?未可知也”。推想张献忠思想离奇,决不循规蹈矩,鼓是圆的,偏不使它为圆,也未可知。
到5月2日,在工程右岸发现石牛的背后,又挖出条石70余根,仍有刻字,“石条下,均有平铺无数朽木”,下面又挖到张献忠铸造的“大顺通宝”数枚。这说明条石砌体下铺枕木,都是张献忠所为。《工程经过记略》的记录到此为止。
此后,又采取扫雷用的金属探测仪,指导挖掘,结果挖出4箩筐锈成一饼的铜钱,并未得到金银;随后,淘江公司也就关闭了。
通过锦江中张献忠时期人工建筑物的发现,可以证实埋银一事的存在性。难道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取走宝藏?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3个世纪,中间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
30多年之后,1975年4月上旬,在望江楼附近的锦江岸边,发掘出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大顺通宝”铜钱10多公斤。1976年2月,又在南郊永丰乡农田中,挖出“大顺通宝”铜钱15公斤。据《蜀碧》记载,当时张献忠曾设立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c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肉色,光润精致。至今得者,作妇女簪花,不减赤金。”这种钱币直径27厘米,成色较好,可能铸币材料夹杂着当时收缴的各种金宝成分,才有这种结果。1939年打捞所得,也许就是这些钱币。那是张献忠军仓皇撤离时丢进锦江的,可能并非有意识埋宝。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