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马大志琢磨了老半天,终于搞明白了李海生当初慷慨解囊的用意了。佩服得不行,就赖在李海生的办公室里不走。继续要李海生负责到底。李海生没有办法,接到厂子办公室的电话,就嘱咐说,管饭招待,解决三十套桌子,几块好黑板,叫马大志少说话。找车给拉回去,别拉进学校,卸沟口,叫他自己搬。他肯定自己搬,舍不得花钱雇人搬的,累死他省得再来捣乱。没有难住马大志,车刚到沟口,马耳朵沟的乡亲和孩子们都在那等着呢。马大志捎信回去了,李海生没累着马大志。回来听司机说,“嗤嗤”地笑。

    后来的那些日子,马大志一直是独身拉巴民办过日子的。学校的情况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来的老师和校长都是走马灯似地换。固定的老师只有马大志和水莲还有德顺媳妇。这些年,马耳朵沟发生了几件大事情。

    一是土地。土地都承包到户了,生产队变成了居民组,大队变成了村委会,公社变成了乡政府。其实,只是称呼变了,高如意还是在马耳朵沟说的算。只不过是不叫队长了,叫主任了。那一年,高如意成功入党。候选人有两个,马大志的票数没有高如意的多,落选。

    土地承包到户,乡亲们种地热情也上去了。积极性一高,家家就不困难了。居民组的权利也一下子小了很多,高如意不用像他爹高玉大似的,每天吹着口哨喊大家出工去。这样一变,其实对学校的老师是不利的。马大志,德顺媳妇和水莲,都是民办老师,总校那边不负责给开工资的。新来的老师和校长却是吃着财政的工资。教学水平一般,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却能够每个月拿到相当于民办老师几个月的工资。这叫德顺媳妇和水莲看着眼红不舒服。每年马大志都得跟高如意去要工钱,高如意百般推诿,马大志就赖在高如意家里不走,不搭理自己的学生高如意,却在高玉大面前耍赖。高玉大没有办法,逼着儿子解决困难。一到年关,高如意家就打架,高玉大在马大志的催促下满沟追赶村主任高如意。

    这中间,马耳朵沟开起了第一家商店,就在沟口。挂着大牌子,写着“旺达”商店。是吴旺达开的。吴旺达的供销社原来多好的单位啊。活不多,工资旱涝保收,卖货的态度一个比一个恶劣,谁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没到三十年呢,供销社半死不活地了。都分流,工资也开不开。不过,可以有优先开商店的政策,上面给办执照,免一些税费。吴旺达年龄大了,孩子又多,大儿子吴震生都参加工作了,吴旺达就搬回马耳朵沟在沟口建了两间房子,开办起商店来。方圆几十里就这么一家商店,生意倒也不错。

    马耳朵沟还拉上了电灯,这件事情拖了三四年。外面的供电局不愿意往沟里拉电。费电线电线杆。经过好几年的周折,才解决了这件事情。高如意想了很多办法,主要就是听了老闷的建议送礼。结果礼经过老闷的手送过去了,电一直没来。高如意很生气,老闷还在乡政府骂了半天街,被派出所给关了三个小时。事情在县里的老干部武干部的关照协调下还是解决了。电线杆不用水泥管的,都是马耳朵沟山上的树做的木头杆。这样算起来,就省了一大笔钱。每户再交八十块钱,每个人头算再出三个义务工。不出义务工是不行的,抬线杆子,挖线坑,都得用人工。高如意费了很大的周折,马耳朵沟终于亮起了电灯。

    没过两年光景,马耳朵沟再次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大事。一是,吴旺达家买来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十四寸的。家里每天都人满为患,全村都是《霍元甲》的武打声音。吴旺达的老婆李菊花非常生气,不喜欢村里人都来家里看电视,说费炕席,旱烟味满屋,地上全是吐的粘痰。为这事,两口子老打架,一群孩子给爹妈拉架,不是好声地跑着找高玉大或者马大志报信,说我爹又跟我娘摔跤呢。高玉大给提个建议把电视机不冷的天摆在窗台上,大家在屋子外面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