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部队士兵的体质。抗战结束前的很多画报中,国军士兵颇有一些身体强壮,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是英武。这主要是因为战前经济还没有恶化到战时的情况,驻扎在江浙皖鄂一带的中央军伙食还算不错,至于军阀部队的粤军,东北军之流更是财大气粗,吃的很好。粤军士兵还定时吃一些广东特有的肉菜。
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海岸线被封锁,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不复存在,加上大片富裕地区被日军占领,对外贸易线路也被日军切断。国军就只能依靠西部一些贫穷的省份供给,能够保证国军官兵吃到这些东西,已经是后方军需官用尽一切力量了。
在河南等地,因为天灾和战乱造成可怕的饥荒,老百姓都饿死无数,国军官兵至少还有口饭吃,一对比就是天堂了。
战争后期日军曾经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士兵的照片。这些士兵统一的特征就是瘦,有的瘦的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而且面色蜡黄,双眼深陷,一看就是长期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中
这些还是非战斗时候的伙食,战斗期间国军士兵伙食就更差了。
一线作战伙食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日军的应急伙食那种。不同的是,日本人的应急伙食是饼干,肉罐头这些,而国军绝大部分士兵连罐头啥样子都没有看过,有的人一辈子没吃过饼干。驻印军官兵刚从国内坐飞机到达印度以后,曾经有几个人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以后全部急性胃扩张,差点送命。美国医生问他们为什么一次吃这么多,他们回答,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就拼命吃了。
国军战斗时候的食品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不含水分的大饼,也有类似于朝鲜战争的那种炒面。一块大饼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此外,国军完全依靠后方二线伙夫送饭。由于战争往往一打很久,比如淞沪会战双方打了三个月,光靠士兵自己的应急口粮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所以往往是后方伙夫烧好了饭,然后冒着枪零弹雨送上前线。由于日军空军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不可能,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黄昏时期送一次饭,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甚至不要说送饭,就连做饭都很困难。
淞沪会战期间,川军一个团在后方距离前线十几公里地方等待命令。由于是地方部队,从没参加过现代化战争,他们用在四川内战时候那种方法埋锅烧饭。烧草的一片片浓烟在迅速引来了几十架在空中盘旋的日本飞机。一顿猛烈的轰炸以后,这个川军团伤亡近半,连日本人都没有看到,就被迫返回后方休整补充了。
在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伙夫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往往一顿饭送上来就要1,2天时间,饭到国军士兵手中已经发霉变质,有的甚至都已经长毛。就是这样,国军一线士兵还是很感激这些伙夫的,因为勇敢的伙夫们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以上说的,都是在国军控制区的情况,在敌后作战的国军就更惨了。
以国军的在华北敌后的支点中条山为例,为了对付四面不下10万人的日军,中条山驻扎的国军总兵力大约有18万人。
中条山地处吕梁山区,本来就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当地地广人稀,山民们自己也经常吃不上饭。10几万大军在此处驻扎,想依靠当地提供粮食补给是不可能的,只得将粮食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运送过来。运输部队需要先穿过山西几百公里的大山,再用木筏木船运送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最后由中条山的士兵靠人力扛上山。
由于山上有10多万大军,所以需要粮食量也惊人。中条山国军部队的士兵们每天都要分出高达三分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