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董卓只能将三公之位之一的司徒给了这个前半生郁郁不得欢的正人君子。值得一提的是,王允一开始屡作托辞,直到杨彪上门一席话后才勉强接受。这也说明了即使受了三公之位,王允和凉州军依然不算是一条战线,不过对于凉州军来说,一个司徒闲职也闹不出什么风浪。
三公之位定下来之后,大将军之位倒是在凉州军与刘协的协商下依旧空悬。大将军之职毕竟名义上节制天下兵马,董卓不可能将这职位拱手他人,可是自己接受的话,先不说汉室的反应,光是天下诸侯也不可能同意头上又多一个主子出来,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而除了三公之位和大将军之位后,关于官职调动上还有一个特别出奇的消息:
张风升官了。
这绝对算是这次官职调动中最出人意料的一环了。张风此人也算是在洛阳城中出名了,当然不一定是正面意义上的出名。可是即使是市井之民也知道张风效忠的既不是董卓,也不是现在宣德殿中的那位现任皇帝,而是暂时拘于万世永昌楼中,被凉州军扣押着不让其就藩的弘农王。
而就是这么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洛阳的两极:凉州军和刘协政权的共同敌人的张风,却升官了。这官职还不一般。汉朝官职多变,但是经过几多设置—取消—重设的变迁之后,在这个时候却是大司马大过大将军,而大将军又隐隐凌驾在三公之上,至少在天下人心中是如此排列的。而张风就是从九卿之一升至了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虽然是被架空了权力的,可是却也是让人难以置信了。
这让人惊掉下颚的安排却是源于政治需要。刘协带领的新任政权必须拥有一定的兵权,才能在民众面前树立“不是被人劫持”的形象,进而保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公信力。而对于凉州军来说,只要不想背上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的话,必须帮助刘协政权树立这一形象,可是就凉州军本身来说自然是不希望刘协政权掌握太多兵权的,那么怎么办呢?
李儒便选了张风。123456789123456789
刘协把刘辩赶下台,作为刘辩旧臣的张风哪怕就算为了除掉凉州军而和列些联盟也绝不可能一条心,那么便有了许多可作的余地。而对于刘协政权来说呢,掌握兵权是必要的,可是在西园军调离洛阳的偏偏洛阳无军可用,执金吾倒是还有近十万兵马,可是先不说这只已经只能算是洛阳城城戌部队的军队有几分战力,光是其暧昧的政治站位就注定刘协不可能将生死安危交给这支军队。
那么剩下的便只有张风率领的禁卫军了,虽然刘协自身也不认为张风会和自己齐心,可是有凉州军在前,倒也不用担心窝里反。对于刘协来说比较棘手的就是由于这场宫变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意外,因此刘协根本进行过争夺皇位的政治资本的积累,以至于刘协一个心腹没有。因此能够确定不会在驱逐凉州军之前捅自己一刀的张风,对刘协来说倒是比千转心肠的朝殿百臣用着放心。
就是这样特殊的情况造就了这一诡异的任命。而对于大司马这一最尊荣的职位,凉州军倒是没什么想法,将这个职位交给汉室——至少名义上禁卫军效忠的只有汉室,将有助于凉州军在天下人面前建立起正面的形象,而实际上当董卓自领太尉之职是就注定集权与一身的将会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对于只剩下尊荣的虚职,凉州人一向不以为意。
(写到这里吐槽一句,汉朝的官职真乱,我查什么资料都没一个统一的说法。另外好像把王允写年轻了一点,189年应该50岁过了,但是这里最多的印象最多只是奔四的人,嘛暂时就设定成奔四的人吧,这个人其实不重要来着,因为连环计的剧情没有主角参加,估计会简写)
而既然洛阳的两极都认可了这一略显荒唐的命令,张风倒也没有矫情,能多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