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了胆怯,可还是接了过来,打开,只见里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事有变故,万望小心!”
她心下一颤,看着字迹潦草的八个字,脸色瞬间惨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边关传来消息,原本节节败退的瓦剌大军突起反击,不知从何处冒出几十万大军,冲出榆林关,围困了三关城,此消息与这封信是最后发出的。”
“什么?那你可有派人去查?”
“已经派了戌狗,亥猪,但再快也要等上一个月。”
青颜听此心没来由的一慌,紧紧握着手中的信件,咬着下唇,强迫自己冷静:“凌珊,盯死青长富一家,荀统领,二房那边也要如此,十二个时辰不错眼珠的盯着,还有德王府,这三处万不能有丝毫差错!”
“诺!”两人领命而去。
铛——铛铛——铛铛铛——
与此同时,城门外的钟声响彻京城,而后没多久,三人三骑冲入京城,大喊道:
“瓦剌集结百万大军围困三关城,元师武侯、靖王等皆被困其中,请求支援!”
“北方鞑靼百万大军来犯!”
“西方扶桑集结五千艏船只,开战海上!”
一声声军情急报于京城上空传荡,朝野震惊,人心遑遑,以往繁华的京城陷入了寂静,如此大规模的来犯还是建朝之后的首次。
青颜于府中沉思,这三国一东、一西、一北,三个方向,却好像三个国家说好了一般,同时发动总攻,如此一来榆林关根本不可能得到援军,且鞑靼与扶桑之战还要消耗更多的粮草,如此一来天朝几乎被掏空了。
朝堂之上
昭文帝咳喘之后,望着下方忧心忡忡的大臣,淡淡地道:“定国侯可有良策?”
“回皇上,吾朝大军雄狮百万,然而三国来犯不可小觑,榆林关虽然情势危急,但此刻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将前往支援,依臣之见,剑门关由臣挂帅,率兵五十万,臣子杨致远为参将,他于水战颇有研究,说不得可以克敌制胜。”
“那山海关要如何?”
“山海关便由儿臣前往吧!”王泰安上前一步道。
“你?”满朝文武、昭文帝尽皆吃惊。
“是!如今朝中武将不多,能够率军打仗的更是少之又少,父皇不防派儿臣前去,定会打个胜仗回来。”
昭文帝听此陷入沉思,他也知道此战派太子去要更为合适,自晗月去逝之后,他便一直暗中研究鞑靼的风情、习俗,再兼他有领导之能,,跟在他的身侧想来要更为安全一些。
“也罢,你要去便去吧!但不能孤身一人前行。长风、范柏楠、徐景铄你们三人要寸步不不离的守着太子,万不能让他有事,可懂?”
“臣遵旨!”
“长风,你是去过山海关的,对鞑靼和那里的环境也会有些了解,要劝着些太子,万不要让他冲动行事。”
“臣遵旨!”
朝堂之事还未下朝,便已经传扬开来,不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够听到人们的议论,言语之中有对王泰安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迷茫,毕竟三国同时来犯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以一敌三,稍有不甚便是万劫不复。
青颜听到此消息的时候皱了皱眉,可想到朝堂之上能够领兵的除了太子,再无他人。若郑中和没有图谋不轨,他去是最合适的,偏偏那是个贪得无厌之人。
翌日清晨,天光微曦,大军便已开拔,而榆林关皇上只派出传令兵将朝中决策通报,再无援军,青颜咬了咬唇,心知此刻也的确是没有什么办法,她回府之后唤了荀子平,令他亲自率领噬血门徒暗中前往榆林。
荀子平有心前去,可是想到当初常天佑离京之时曾嘱托他不论如何都不可离京,必须由他亲自保护青颜,如今她所做之决定与之正好相反,一时间陷入了犹疑之中。
“子平,去吧!她之安危就交给我这个老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