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洪武八年的夏天对于魏国公府的大小姐徐妙心来说太短了些。因为她的父亲魏国公徐达马上要从北平回应天府了,这一次他回来有大事要完成,而这件大事恰恰是妙心不想发生的。

    洪武三年,当今圣上授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c左柱国c太傅c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年俸禄五千石,给予世袭铁券。

    封徐母为一品魏国太夫人,谢氏为一品魏国夫人,先后赐长子名徐辉祖,次子名徐添福,三子名徐膺绪。

    此时,洪武二年的八岁小姑娘已经满十四岁,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一日午后,妙心斜坐于窗前的软榻上,手拿一本《范文正公集》,兀自沉思。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这一首《苏幕遮》,虽是讲的思乡情,却不经意间勾起了妙心心底埋藏很深的愁绪。

    聪慧如她,怎会不知自己早已是内定的燕王妃,父亲几年来往返于北平和应天,而那燕王据知只比自己大一岁,圣上与父亲的意图昭然若揭。

    对于后半生将定居北平这一事实,并未让她反感,且听说那燕王文治武功皆不错,想来也不是平庸之辈,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想起那双漫漫风沙中,透露着勇敢与坚毅的明亮双眼。

    虽已夏末,天气依然闷热。

    妙心家常穿着鹅黄软纱襦裙,外边罩了件淡紫色软烟罗绣夏花的短褙子,虽然穿得不多,但是那闷热还是丝丝入扣地渗入身子的每个角落。

    陷入沉思的妙心并未发觉有人走到她身边,眼望着窗棂上糊着的沉香木棉纸,只见那夏日炽热的阳光经过那棉纸的过滤变得柔和婉约。

    来人忽地将妙心手上的绿荷芙蓉苏绣绢扇抢了过去,她这方才回头,见二妹妙清正笑盈盈望着她。

    妙清今年十一岁,脸生的极俊俏,且身段苗条,看起来比妙心还高。

    只见她着一套水绿色绣黄心百合的百褶襦裙,外罩轻纱垂流苏的淡黄褙子,端的是韶华浪漫,一派小女儿的天真颜色。

    妙心收回心思,捏捏妹妹圆圆的脸蛋,只觉得触感柔软。

    这个二妹从小就爱跟在她的身后,有样学样。妙清生性调皮,虽常挨娘亲的责骂,但却不加改正,只有妙心指责她时才会有所收敛。所谓“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说的就是这个理了。

    “天气这么热,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也不怕起了痱子,到那时闹我也无法。”妙心捻过一颗水湃过的葡萄,剥好皮塞进妙清的嘴里。

    “长姐,”妙清鼓着腮帮子,含糊地说道,“我刚在祖母那听她和娘说,要给你找个婆家了。”她轻轻地把葡萄籽吐到旁边的痰盂中。“长姐,我不想和你分开,你可不可以晚一点出嫁啊!”

    妙心看着二妹蹙着眉头的可爱模样,无言地低下来头去。晚一些出嫁?连嫁给谁这样的事自己都做不了主,更别提什么时候嫁了。

    妙清见妙心许久不说话,知道触到了长姐的心事,不再出声了,默默把玩着手里的绢扇。她虽淘气,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亦学会了体贴他人。

    妙心忽然心生爱怜,拉过妙清的手,“妹妹,我是徐家的长女,现如今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爹娘开始考虑我的婚事是很正常的,作为女儿怎能去给父母平添负担。而且如果我不嫁,你和三妹的婚事就会因我耽误了。”

    “如果不能嫁个可心的,我宁愿不嫁,爹娘也强迫不得我去。”妙清听得妙心这样说,倔强地表示。

    “小孩子的玩话,好了,婚姻大事从来由不得我们闺阁儿女自己做主,我们坐在这里讨论又能怎样?天气这样热,我们趁着大伙儿都在休息,悄悄地去玄武湖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