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西湖‘水浅葑横,如云翳空’,菰根葑田至少有二十五万余丈,占据了整个西湖面积的一半以上,按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用二十年,整个西湖就会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因为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赈灾与治湖同时进行,所以到苏轼手中的一百五十道度牒很快就被‘卖’了出去。

    虽然这样说很是不合适,但是不管怎么想,高球都觉得苏轼这是在‘卖’度牒。一张度牒换钱至少三百贯有余,换成米粮至少能有上千斗,如此一来,别说今年的旱灾并不算十分的严重,就算是百年不遇的旱灾,其实也已经能够撑过去了。

    在往常的时候,这些度牒换成的钱财不过能够换成二三十万的劳力,可是在灾年的时候,哪怕是苏轼也不会做傻事,所以在召集了临安城外的茅草屋间召集了数千民工之后,苏轼就带着一众人先往西湖去了。

    这些先召集起来的人,都是家中贫困,已经无有多少余粮的人家,如此情况下,苏轼所耗费的不过是每人每日所食的米粮。剩下还有不少的人聚集在临安城外,但是他们的口袋还有不少的钱财,因此想要用比较低廉的代价雇佣他们,根本是做不到的。

    不过苏轼也不是没有留下后手,再次将王通判等人带离临安城,剩下募集民工的事情就全权交到了高球的手中。临行之前,苏轼还特意嘱咐高球,万万不能因为看人可怜便随意开仓赈济,有好心是对的,可若是找错了时机,那么能够赈济的百姓可就要少上很多了。

    与之前的一次不同,这一次高球拿着苏轼的官印,可是苏轼点头了的,只不过与上次相比,还多了一个看管官印的少年——苏过。

    这一来一去,加上苏轼在临安城办事,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也就是说,现如今已经是到了七月上旬。这个时候,旱灾已经很明显了,除了挨着西湖的地方还不算缺水,其余的村庄基本上是十室九空,聚集到临安城外的人,少说也该有五、六万人了。

    哪怕是旱灾已至,但是百姓手中还是有不少的钱财,因此高球几次三番外出临安城想要募集民工,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这一天,七月十五,本是不宜出门的中元鬼节,可是林豹依旧出了家门,来到了府衙之中。

    “小公子!”

    书房之中,林豹恭恭敬敬地向高球行了一礼,自从亲眼看见知州大人将官印交到高球的手中,他就再也不敢有别的心思了。

    “嗯!你来了!”

    坐在桌案后面,听见林豹额声音,高球从堆积成山的典籍之中抬起了头来,神情说不出的疲惫。

    已经连续八天了,自从七月初七乞巧节过后,高球便一头钻进了苏轼的书房之中,企图从卷帙浩繁的史籍之中找到历朝历代解决旱灾的办法。可问题是,古代的书籍记载方式与现代被翻译过的史书完全不同,高球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无奈之下,只能从头看起,起到能够在人物的传记之中找到治理旱灾的只言片语。

    这也不能怪高球见识浅薄,以高球出生的那年为起点,往前翻三十年出生的人,其实都未必见识过旱灾了,这一灾祸,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落在纸面上,所以治理旱灾什么的,高球是一点的主意都没有。而苏轼让自己继续募集民工,高球也是一点的头绪都找不到。

    如今坐在这一堆典籍之中,高球越看越觉得无奈,自己这一双眼就算看瞎了,也很难遭到解决的办法来。

    “小公子,您是不是有什么烦心的事?倒不如说出来,万一大家有解决的办法呢?”

    之前林豹心中还有不满,可是现如今看着高球一个小孩子在办着大人们都在为难的事情,他也开始动容了。

    “解决的办法?倒不是没有……林豹,我来问你,咱们抑制物价上涨,这么长时间了,那些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