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的廊前,玉米芽刚刚从泥土里探出个头来,三两片嫩绿的叶子,随风轻轻摇摆着。
若不是李逍说这就是玉米,赵持满根本不敢相信。
可李逍二十一岁就封为蓝田县男爵,一个农家子白身封爵,可知当今天子对玉米的重视程度,甚至他也就是因为这玉米,才让自己和一家人都被打为奴隶。
赵持满从没见过玉米,对玉米却是既爱又恨。
“这就是玉米?”
“是的,这就是玉米,不过现在还只是刚出的嫩芽。”李逍一株株的仔细查看,并且在数数。
把玉米种在院子里,这也算是让人意外之事了。
其实就是李家大院里的人,也没人知道这就是玉米。
老钱站在一边,瞪大着双眼,“阿郎,这就是玉米?”他还以为这是李逍心血来潮在廊前种的花花草草呢。谁能料到如此珍贵的玉米,居然就种在院子里呢。
幸好这土垄围起了篱笆,要不然被鸡啊猫啊狗的伤到一株半株的,他可就担当不起了。
“粮食不都种地里吗,怎么种院里呢?”
“方便照看啊,再说这是我秧的苗,等长大点再移栽到地里去。”李逍终于数完了,一百颗苗,一颗不少,他撒了一百颗种子,居然全都发芽成活了。
这可是相当难得的数字,要知道一般情况下,田里的精种的玉米,也,唐代一亩,仅相当于后世0`87亩左右。差不多九成左右,稍小一些。
一般来说,玉米播种平均行距为0·57米,株距则为0·3米。后世一亩地667平方,精量播种的话,一亩地大约有三千五百株玉米。
一分田就是三百五十株,而唐朝一亩也就后世九分地左右,则为三千一百五十株。
唐朝一分地,能种三百一十五株苗。
一百颗玉米苗,能种三厘多点地。
这么点地,其实也就是一间房大小,长六米宽三米左右的一块地,可以种上十行玉米,每行隔三十厘米一株,一行能种十颗,刚好一百株玉米。
这么三厘多地,其实李家大院后面的那片空地上,李逍已经划量好了一块。长两丈宽一丈。
大唐一尺合后世30·7厘米,这样一块差不多刚好种一百株玉米,也就三厘地多点。
“一亩地玉米能产多少?”
李逍大致算了算,按后世来算,高产的一亩能达一千公斤,高海拔地区低产的也有五百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是六七百公斤。
不过他也曾经看过一个数据,据说明朝刚引入玉米的时候,那时候许多地方的玉米亩产也就一百公斤左右,但依然令当时的官府和百姓十分高兴。
不过李逍觉得自己这个玉米不是一般的玉米,毕竟空间里出来的,相当于优良种子了。空间那颗玉米结了八个穗,就算到了外面,按正常的只留两穗,那产量也不会少。
他知道有些玉米大面积种植,只保留一穗,但许多百姓菜园里种植玉米,也会留两穗,这关键还是得看肥力跟不跟的上。
水和肥跟的上,那么一株留两穗是能保证产量的。
哪怕一株只留一穗,一个大玉米也有二三百克,晒干脱粒后也能有一百七八十克,那一亩也能有六百多公斤的纯玉米粒收获,这起码是近六石的产量了。
如何能够保双穗而不减产,那就是奔着亩产十石去。
李逍把这个数字一说出来,还是把老钱和赵持满他们深深震惊了。
这个时代,若论主粮种植,种的最多的其实是粟,然后是麦,再然后是稻。水稻虽在后世种植最广,但在唐朝,因为南方开发不够,所以产量比不上北方的粟稻。
北方农物,粟比麦多,粟也称小米,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