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古人诚不欺我也!”想到这里,孙翊拍了拍手道,“孔明兄大才,吾不及也!”

    “哪里哪里!”诸葛亮谦虚的道,“非三公子点破其中奥妙,吾真坐井观天也。三公子之才胜亮百倍,吾真小看天下人也。”边说边对孙翊拱手一礼。

    “哈哈哈,孔明兄差异。”孙翊按住孔明的手,温言道,“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孔明兄流落之时,怎能对天下事尽知尔?况事在人为,吾等此言乃猜测也,且静看风云变幻即可。”

    诸葛亮感觉到孙翊手上传来的热度,心中忽然豪情大发,朗声道,“若三公子不弃,亮愿投于三公子帐下为一小吏。”说罢,长身而起深施一礼道。22ff

    孙翊听罢大喜过望,忙起身避过诸葛亮的大礼,郑重道,“孔明兄乃丞相之才也,怎可屈居一小吏乎?”边说边扶起诸葛亮,道“若兄不弃穷山恶水之处,吾欲以汝南之政事相托,不知兄愿否?”

    诸葛亮一听,心中立刻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动之情。自己才十五,孙翊居然就把一郡政事交予自己。这份信任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自己都不知道是该拒绝还是该接受了。他颤声道,“三公子知遇之恩,亮无可报答,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翊一听这话,差点没晕过去,“好吗,《出师表》的名言居然提前数十年出现了。”但是他却轻松地道,“孔明兄乃国士也,非百里、千里之才。今以一郡之地相托,实大材小用尔。若非吾现在奇缺政事之才,绝不愿兄去也。”

    诸葛亮此时也潇洒的道,“三公子如此求贤若渴,令亮感佩莫名。今亮立下军令状:一年内民生恢复,两年内百废俱兴,三年内人丁兴旺,五年内富甲天下!”

    孙翊一听,哈哈大笑,道,“吾对孔明兄之言深信不疑。今便拜兄为汝南郡丞,并书信于汝南太守李通、李文达,让其好生配合于你。”

    诸葛亮从孙翊那质朴的话语中没有听到任何的不屑、不信、不明。而是感受到了孙翊对自己几乎是没有任何保留的信任。

    诸葛亮对孙翊道,“请三公子移步正堂。”

    孙翊点头应允,四人来到大厅内。见过席间众人,诸葛亮对诸葛玄跪倒,拱手曰,“叔父。今吾感三公子提携之恩,以汝南一郡之地相托。侄儿不敢不尽心竭力,以报万一。叔父身子不爽,侄儿不能再侍奉左右,还望叔父见谅。”

    诸葛玄此时的脸通红通红的,不光是因为喝酒,还因为和张昭相谈甚为投机。见到诸葛亮这样,他朗声对孙翊道,“三公子。孔明虽薄有才能,但却才一十五岁。三公子以一郡之地相托,恐有不妥。若是稍有差错,只怕会耽误了三公子大事啊。”

    孙翊呵呵一笑,洒然道,“正己(查不到诸葛玄的字,编了一个)公勿需担心,吾知孔明兄有丞相之才,区区一郡之地,必不在话下也。”

    席间四老听了孙翊的话,都惊诧不已。作为张昭而言,他可是对孙翊的识人善任很佩服。只要孙翊看重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尽其才的。今日听得孙翊居然对这个看起来尚显幼稚的年轻人如此的重视,张昭也有些发懵了。

    孙翊早就习惯了这些牛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惊讶,惊诧,甚至惊惧。很无所谓的摊开手道,“正己公乃千里之才也,仲景公乃内科圣手也,吾师乃国之柱石也,子敬可为统督之帅也,至于诸葛小弟(诸葛均)若其能拜于元化公与仲景公门下,后必为一代神医也。”

    众人听罢皆面面相觑,继而哈哈大笑。马屁谁不愿意听?就算是小诸葛均,也都满脸通红,都不知道是开心,还是害羞了。

    待得众人笑罢,孙翊对张机道,“仲景先生可愿与元化先生一起,在仁心堂教授弟子,著文立说乎?”

    张仲景慨然应允。

    而诸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