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更具特色,也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指科举中的“常科”)、制举(指科举中的“特科”)、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社会影响也最大。

    宋太祖创立殿始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太祖之所以创立殿试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取士公平,防止势家垄断科举;更主要的是,在收兵权之后,将取士大权也收到皇帝手中,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从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现在苏洵他们主持的就是省试,由各个州县考试之后选择出来的优秀士人,统一参加由圣上亲派的主考官监督的省一级考试。

    在山西省的驿站中,苏洵受到了来自山西各州县长吏的欢迎,接风洗尘之后,他才好好地休息了一晚。

    每二天,他在省里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省试的考场所在地省学学宫。省学宫里的负责人向他呈上了今年乡试通过的士人名单。

    苏洵找开一看,名列榜首的居然有两个名字司马光和赵鼎,而且成绩远超其他士子。王安石,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

    “大人请看,这是名列榜首的两个士子的考卷,大人过目。”

    苏洵一一打开慢慢地细细地看了看,又互相对比了一番,这才说:“此二子论文才倒是赵鼎要略胜一筹,但在思想xìng上则是司马光更高一等。二人同列榜首,也是可以的。”

    “大人评得有理。”

    “此二人可有出身?”那时的出身是指家中是否为宦官之家。

    “均不是,他们二人的家中都极为贫寒,生活较为艰难。”

    “自苦寒家多良才,此言不虚呀。”苏洵感叹道,困为他自己的家境以前也不富裕,“还是再看看他们省试的表现吧。”

    “启禀大人,这司马光在陕州可是远近闻名的。”

    “因何如此呀?”

    “陕州百姓中流传说,这司马光幼年的时候,有一次和邻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邻家的小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的大声地叫了起来,有的跑出找大人,有的还想去拉那个溺水者出来。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啪’地一声把水缸给砸破了一个大口子,水流出来了,那个溺水的小孩子也得救了。于是,当地的人们就传诵着他的故事,慢慢地全州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孩子了。”

    “妙啊,此子果然反应敏捷,沉着冷静。”

    两天之后,便是省试的日子,各地经过乡试的才子们纷纷踏进了这个让他们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学宫里。

    宋代的考试不像随唐时那样,由白天一直考到晚上,还要发蜡烛给考生,也就造成了许多作弊的机会。

    第三十四章 科举取士(2)

    宋代的考试是完全在白天进行的,而且由京城派来的学士和其他翰林院执事负责监考,一般说来是无法作弊的。

    一天的紧张考试之后,除了有两三个考生没有完成答卷外,其余考生均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好了文章。

    文章当即进行了密封保存,然后送到了监考学士苏洵的住处由专门的士兵看守,除了钦派的学士外,无人可以直接接触这些文章。

    当然,尽职尽责的苏洵更是守着这些文章寸步不离。

    第二天,众多负责阅卷的官员到达以后,苏洵才下令打开封条,把所有考生的文章共六十三篇悉数拿了出来。

    阅卷采取的是密封的形式,每一份考卷由三个负责官员分别阅读后打上成绩,最后再由翰林院学士苏洵定论。

    紧张的阅卷工作很快就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