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挖了他们家祖坟。
………
这几天,在松江府老百姓之中流传着一个大好消息,“东方纺织厂”要大量雇人做事,开出的工钱也让不少人很是心动。
纺织厂被正式名为“东方纺织厂”,工厂大门处,匾牌已经竖立起来,一切像模像样,这是大明朝的第一家工厂,不再是手工作坊。
“工厂”这个概念也渐渐的被松江府的民众所接受,同样的,“工人”这个新词也被松江府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东方纺织厂在松江府各处贴出了告示,从明天开始,招收五百工人,同时,还招什么“工头”,“车间管事”,“部门管事”,“工厂大管事”等等,这些职位的基本要求是晓文识字。
对于这些职位,开出的工钱也非常可观。
像“工头”之类的每月大约能拿三两银子,那个“车间管事”和“部门管事”每月能拿五、六两银子,“工厂大管事”待遇就更高,每月更是能拿十两银子以上。
这样的待遇,在工钱普遍比较低的大明朝,这简直就太吸引人了。
一两银子几乎能买一石米,能解决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温饱问题。另外,按照当时的薪资水平,一个柴薪皂隶(也就官员的跟班,相当于勤务员)一年的收入大约20两。
而底层的苦哈哈,如长工,各店铺的活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就赚几两银子,相比东方纺织厂开出的待遇,简直就相差几条大街。
东方纺织厂的一个雇工,最普通的雇工,一月能拿到一两银子左右的工钱,一年下来就是十几两,且还稳定,属于旱涝保收,而上述的工头、车间管事等工钱就更高,这让很多人心动,甚至于,一些读过书,但又科举无望的人,将自己的目光更是瞄准了那些车间管事,部门管事之类的职位。
待遇这么好,想进东方纺织厂的人就很多,在松江府的街头巷尾,酒肆茶楼,百姓们热议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关于东方纺织厂的招聘事宜。
“老赵,东方纺织厂要雇人做事,每月的工钱至少有二两银子,到时我们一起去试一试?”
“老李,这么好的机会,我早就想去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到时我来叫你,我们一起去。”
东方纺织厂到处张贴了告示,告知大家,将雇人做事,还开出这么高的待遇,很多人跃跃欲试。
在大家热议的同时,一些谣言也传了出来,且这种谣言越传越盛,一些本来准备去试一试的人,顿时又有一点犹豫,观望起来。
某酒楼之中,大厅之中,正有几个短衫客在吃饭,可以看出来,这些短衫客都是干力气活的人。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着东方纺织厂雇人做事这件事情,一名短衫客正在高谈阔论,声音很大,几乎整个大厅半数以上的人都能听到。
这名短衫客大声的道:“这次我是想好了,以后不再干这力气活了,我要去东方纺织厂,每月赚一两多银子,多好啊!”
同桌的另外几名短衫客纷纷点头,看得出,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样的想法。
此时,一名长衫客走了过来,阴阳怪气的道:“你们想得真天真,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闻言,这些短衫客纷纷一愣,刚才那名短衫客更是道:“这位兄台,这件事情,人家都到处张贴了告示,难道还有假?”
长衫客冷冷一笑道:“假不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银子不是这么好赚的,听说凡是进入东方纺织厂做事的人,全部要签订卖身契,且终日不能出那围墙,一个月也只能和家人见一次面。”
整个大厅之中,正有不少食客,不少人正在听着,见长衫客这么一说,马上就有人大惊失色,其中一人站了起来,大声的道:“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