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耳曼尼亚。次日雪域精灵与太阳王国正式与其建交。

    有意思的是,在加冕当天一直被软禁在日耳曼尼亚的教宗死在了自己的“家”里,在菲特烈授意下,他让自己的童年玩伴——现任教宗候补为自己完成了加冕,本应停止的加冕仪式得以继续进行。

    一个月后菲特烈才允许重选教宗。结局并没有出人意料,那个为菲特烈加冕的年轻人成为了第十八任教宗。

    前教宗的死究竟是死于年老体弱呢,还是谋杀呢?对于菲特烈谋杀光明圣教的第二号人物的行为,身处马梅里利半岛上的圣城马陧尼亚的教皇(papa)表示相当不满,遂组建了教皇十字军进行北伐。

    可马梅里利的情况和统一前的日耳曼帝国差不多,只有一个地理概念。数个大国互相扯皮,时间拖到了1258年,教皇十字军刚凑齐五千人,日耳曼的十万大军就大举杀向马梅里利。

    一路上,马梅里利半岛上的多个国家遭遇兵锋,包括达斯大公国,珍珠共和国,阿诺共和国,北山王国在内数个国家灭国。一时之间马梅里利人人自危。

    就在这时,来自高地联邦的威廉退尔亲率八百高地健儿,在温泉关挡住了日耳曼尼亚的军队。

    高地人可以说是一个特例,他们从来不去修习魔法,但山地人特有的战斗之血在这个民族身上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威廉退尔用血肉之躯阻挡了大帝长大三十日之久。在此期间获得喘息之机的马梅里利诸国元首会盟哈尔先自治领,并签署哈尔先协定。组建了哈尔先同盟军。

    哈尔先同盟军以教皇的五千人,金狮帝国一万一千人,珍珠共和国残余部队三千人和高地联邦的七千人为核心战力,辅助以马梅里利强大的炼金术组成战力与帝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1260年,就在同盟军将要战败时,菲特烈驾崩。在教宗十八世的要求下,帝国的军队逐步撤退。马梅里利半岛保卫了自己的自由。

    由于这次战争是教皇国与教宗国间关于宗教的冲突所引发的战争,遂称为教权战争。

    为何教宗十八世会撤军呢?首先,这支军队是圣十字军,教宗是领导人。

    其次,教宗也不是没有野心的人。

    在菲特烈驾崩的消息传到日耳曼尼亚时,教宗就立刻行动,在当天夜里就召集贵族为菲特烈的年幼长子进行了加冕仪式。

    贵族们,尤其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贵族十分不满,意图叛变,但是保皇派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就在双方拉锯时,以教宗名义作战的十字军回来了。结果就是除了菲特烈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贵族悉数被屠戮殆尽。

    从此日耳曼帝国更名为圣日耳曼尼亚。

    名义上是依然是日耳曼的帝国,事实上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教宗的圣教国。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日耳曼内战。有心者也喜欢称之为:人神之战——人类的国度与神的国度爆发的第一场战争。当然,这并不是最后一场。

    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教宗在1264年内政发动第二次教权战争。

    这次没有内政的拖累,十字军轻松攻陷同盟军的指挥部,哈尔先,战争以帝国的全面胜利为结束。教宗在哈尔先建立起哈尔先帝国作为控制马梅里利半岛的傀儡国,于是帝国开始了对马梅里利长达三十年的残暴统治。

    三十年后,也许是教宗十八世缺德事干多了,才刚四十七岁的教宗就撒手人寰,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马梅里利的解放,他们反倒是迎来了更为残暴的统治。

    当年教宗不吞并马梅里利的原因是马梅里利各个国家都有很强的战争潜力,只有他们不联合起来才可能继续统治。而半岛诸国各怀鬼胎,很难统一。所以教宗十八世很是小心,避免触碰这条底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