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葆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故事流传二千余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是命丞相李斯为其制作一方权力最高、威力最大、最精美的镇国宝玺,以保国富民强,这方印为丞相李斯所写篆,印文为“受命于,既寿永昌”。以传后代,世世相传。李斯便请秦都咸阳最著名的玉工王孙寿篆刻。万事俱备就到选料了,他们寻找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为最佳印料,并开始篆刻……到“和氏璧”还有一段故事。传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在一青石上,古人曾“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为此石即是藏有宝玉的“璞”。便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国国王楚厉王,经楚厉王的玉工辨识,认为这仅仅是一块普通石料。于是,楚厉王以卞和欺骗他的罪名被砍去了左脚。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上璞玉(可能鉴定人还是楚厉王的玉工)仍以是石块而不是玉的罪名被砍去了右脚。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几几夜。楚文王知道后即命人将璞玉琢开,果然是一块非常精美的玉石,后又经过精工细雕成了玉璧,并以卞和执着、忠诚取名“和氏璧”。和氏璧在当时是楚国镇国之宝,后因相国昭阳灭赵、魏有功。楚威王便将和氏璧奖给了昭阳。一日,昭阳招待百余客人游览赤山,在客人的邀请下,昭阳将和氏璧拿出传看,相传当时山下深潭有几米大的鱼和无数鱼都争相跃出水面观看和氏璧。场面壮观,客散后,和氏璧不翼而飞。后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秦昭襄王得知后,便假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并无诚意却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在进退两难时,蔺相如自告奋勇,受命持和氏璧去秦国完成使命,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使“完璧归赵”。几十年后,秦国占据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单凭这和氏璧就价值连城,秦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打磨后改做始皇帝“传国玺”。最佳的玉质、最美篆文、最好的刻工,这象征国家权利的“传国玉玺”诞生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翻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失印复归,事实真假难辨,成为千古之谜。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当了46皇帝的秦王子婴降汉交出了传国玺,刘邦称帝后将玺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世人称“汉传国玺”。西汉末,王莽篡权,汉末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在汉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派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王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太后将传国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后经用黄金心镶补也难衣无缝,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也许是传国玺缺角的缺憾,王莽得到了不完整的传国玺,他的江山也没有坐长久,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后传国玺传入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170年后,传国玺在东汉又易11主人,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作乱,袁绍带兵入宫,汉少帝仓皇夜间逃出宫内,竟忘带传国玺,等回宫后传国玺已无踪迹了。时隔不久,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中发现其有光彩四射,下井捞出一宫女,在其身上锦囊中发现了传国玺,大四寸,上镌五龙钮,方形缺角处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既寿永昌”。孙坚得到传国玺,藏在其妻吴氏处。孙坚享命不长阵亡岘山后,袁术从孙坚妻吴氏夺取了传国玺,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从袁术处得到传国玺,并得知汉献帝在许昌曹操处,便将传国玺献于曹操,三国时期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后,传国玺归晋。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