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矫正过,原来的路,是靠着河的,现在一些弯的地方,被尽量拉直。祖孙俩是走着去,靠着河风景还好,也凉快些,在那些改过的地方,外公还带着他走河边的老路,也许,对外公来说,这些老路更熟悉,更亲切吧!
五里坳镇是一个很繁华的镇。她原来只是一个镇,现在周边的四个乡,全部被精简合并到五里坳,所以即使在县里,也算一个大镇,在二十多年后,她的地价不比县城低。
原本的五里坳镇,虽然靠着省道,但房子都集中在公路的一边,而且离着路还有上百米的空隙。现在路两边都建满了房子,新修的百货大楼也在路边,还有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所以,省道就成了五里坳镇的主街,迅速取代了原来镇上老街的商业功能。
除了各色商店,公路的两边,摆满了各种小摊,不过此时正值盛夏,又是中午,街上的人不多,小贩们也昏昏欲睡。
要是碰上过年过节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热闹,那才叫一个挤!北京的王府井、动批算什么!上海的南京路、城隍庙又如何,一定是甘拜下风!
小贩们站着马路做生意,摊子一家挨一家,买东西的人摩肩接踵,一个跟一个,机动车非机动车,也只能小心翼翼的从这里走,你不要说70码,有能耐你飙个7码试试?
张彦第一次和冯一平回家过年,车一进镇,就只能龟速,感觉不是车在走,而是周围的人抬着车在走。张彦当时感叹,“我在温州听刘德华的演唱会时,以为那个体育馆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现在看来,是拍马不及啊!”
新华书店在镇的最东边,靠着车站,就一间门面,而且还不是开架陈列,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柜台和靠墙的柜子里。
在小时的冯一平眼里,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他的招牌是**写的,卖的都是书,文具之类,都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里的东西,概不讲价。对小时候的冯一平而言,这不只是书店,而是相当于殿堂之类的存在。
当然,对于现在的这个冯一平而言,见惯了更大、更豪华的书城,这间店就简陋的很。
柜台后面坐着一个穿蓝色短袖,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手里拿着本书在看,听见响声,抬起头来,看见外公和冯一平,笑着打招呼,“来了,叔,这个是你孙子?”
哪怕是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因为在镇上,员工也都是附近的人,拐三弯四的都是熟人,因此,至少在镇上的这些国企员工,对顾客的态度,完全不像县市里的那些同行。一时怠慢了谁,搞不好隔天父母亲戚朋友就会找你,你不客气对待的那个人是我的谁谁谁的。
所以,他们的态度都很好,服务也不生硬,不是一开口就问你要买什么,而是先跟你拉家常。
“哦,这个是我大外孙。”外公笑着说,冯一平乖巧的说,“叔叔好!”
中年人夸他,“这孩子,真懂礼貌。读几年级了?”
外公在旁边接过话头,“开学就初一,今天想买几本稿纸,还有钢笔,一平,你看看还要买什么?”
冯一平问,“叔,有《收获》杂志吗?我们班语文老师说这本杂志挺好的。”
中年人抓抓头,“《收获》,好像是有,不过这个月的肯定没有,我帮你找找啊。”
“没关系,不用是这个月的。”
过了几分钟,在墙边柜子脚下的一对书里翻出厚厚的一本,递给冯一平,“6月刊,你看看。”
“谢谢,”
冯一平接过杂志,从头开始慢慢翻,其实,重点是看通信地址,地址好记,他怕邮编记错,刚好中年人招呼着外公挑钢笔,他就拿只钢笔,用笔尖蘸了点墨水,说试试好不好写,在左手心写下邮编,然后说这只不错,问外公怎么样,外公就是为他买的,他说好,那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