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再如幼微作《代人悼亡》: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其诗意即:目睹桃花就怀念音容,把迎风杨柳叶看作美眉。玉珠返回龙洞谁得见,镜在妆台给谁说。从此以后梦中悲伤在烟雨之夜,忍受不了痛苦呻吟在寂静时。西边日落月东升,万分想念无由无了期。

    温庭筠作《和友人伤歌姬》相和: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月儿缺花儿败不要悲伤,花儿一定会开放月终会圆。即使能因故禁得住怀念,也有艳花衰败于流水。一首艳情的歌留婉声,九泉下绿草嫉妒美貌。你不要学习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有损于年轻人。据之,一方面是温庭筠借此诗提醒幼微工作时感情不要太投入,因为悲伤过度会影响身体,从这一点看,庭筠对幼微还是呵护有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微十分重情,别人家有了丧事,她甚至比事主还要悲伤,经常动情嚎啕大哭。一场白事过后,这种伤感的情绪往往好几天都缓不过来。拿现代的话说是“入戏”太深,很伤身体。所以,这对于讲究养生的修行人来讲更是大忌。如此看,庭筠的即时提醒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社会生活中,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那么,与之相应反映人们该方面情感的悼亡诗就应运而生。自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之先河,齐梁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梁江淹,及至当朝元稹和李商隐都擅长此类创作,及至蔚为大观,成为独特的悼念文化。所以,创作悼念诗作也是当时文人的必修之课。据之,不排除是庭筠对幼微在这方面的教授,从而也体现了庭筠以社会实践进行教学的思想。据她的切身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法往往收效甚大。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幼微从哪里得到这些红白喜事的信息,笔者认为,温庭筠作为官场中人,在这方面自然功不可没。如果说幼微的咸宜观是一个经济实体,那么,庭筠就是一个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信息的政府部门代理。与幼微的合作,即是朋友合作,也是官商合作。她们之间有无利益分成,无史料为证。反正,幼微在咸宜观,已经用不着自己拢火做饭,已经有买几个女婢伺候自己的能力。当幼微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独立的生存能力后,相比之下,在经济方面的需求满足了,特别是在李亿一去不归,情感空白无法填补的情况下,在此方面的需求就相对迫切了。常言道:富贵生yínyù,一点不假。钱多了,生活好了思想就会发生变化,难免不会生事。

    人总是这样,有时候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想进步不容易,走下坡路学坏很容易。在感情上遭受挫折,后又寂寞难耐的幼微,拥有金钱后,就打算以破罐子破摔来麻痹自己。此后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从在咸宜观门前张贴“诗文候教”告示开始,咸宜观门前车水马龙,比驿站还要热闹。小商小贩也伺机而动,在咸宜观前摆摊设点。鱼幼微自个忙了个一塌糊涂不说,整天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弄得几个侍婢也叫苦不迭。观主对此也十分不满。咸宜观本来是一个清静的修行场所,现在可倒好,倒像是一家妓院。天天红男绿女摩肩接踵,打情骂俏不绝于耳。起初观主的忍让主要是怜悯她被人抛弃,所以对幼微的行为听之任之,后来发现幼微并不因此领情,反而越发放纵。

    幼微堕落成如此状况,她的老师兼好友温庭筠到那里去了呢?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第二年,他以国子助教主持科举考试,由于温庭筠以前在科场屡遭压制,所以,由他主持的科举考试与往届大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