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前门打虎,后门还要拒狼。在前面要和小日本周旋,背后还要防着国军的黑qiāng。

    现在八路军已经有权力发火了。挺进敌后的初期,八路军只有3万多人。别说日本人不把八路放在眼里,国军也不把八路当回事。“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所以敢点头同意与共产党联合,也并没有把共产党放在平起平坐的地位上,大概充其量是让共产党多“苟延残喘”几天。但蒋介石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共产党放入敌后,让他们混入老百姓中间,恰如放虎归山,送龙入海。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发展力量,打击日军,到了1940年,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到了40万人,又经过了整军运动,给国军点颜色看看,已不是难事。

    八路军之所以憋着火,是为了顾全抗日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首先搁置国共之争,共同完成抗日的大业。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今天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上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思想异曲同工。但蒋介石不想再搁置了。八路军的力量已经使他寝食难安,再搁置下去,恐怕就养虎为患了。他已经沉不住气了,他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共产党下手。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不仔细琢磨还难以理解的新的斗争“磨擦”与反“磨擦”。所谓“磨擦”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全力以赴地去打,但又充满了敌意,既包含着挑衅,又有试探对方的意图。总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它的复杂表现在一方与另一方对峙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国共“磨擦”时,日本鬼子正站在旁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日本鬼子就会扑上来,大打出手。这种情况在双方身上都发生过。国共在石家庄以西娘子关发生“磨擦”时,日军从石家庄出发,从背后打了guó mín dǎng一下子;当八路军准备打guó mín dǎng“磨擦”急先锋石友三时,日军又从八路军背后袭来,使石友三溜掉了,每次出现这种情况,被打的一方都要指责对方勾结日本人。这种情况确实有,但绝不是八路军,而是guó mín dǎng军。这只是其一。

    它的复杂还表现在guó mín dǎng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如何利用矛盾,打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则是最体现斗争技巧的,要做到máo zé dōng所说的“有理、有利、有节”是不容易的。

    八路军却干得很出色。

    华北地区的guó mín dǎng地方军、中央军打日本虽本事不大,但对搞“磨擦”却个个在行。在打退了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磨擦”之后,guó mín dǎng中央军庞炳勋、朱怀冰、石友三等部自南而北,与日军自北而南的“扫dàng”相配合,又要和八路军发生新的“磨擦”。

    “磨擦”是来自“友军”的“动作”,“扫dàng”是来自敌人的威胁,在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八路军正成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时,谁又能说来自“友军”的“磨擦”不是另一种“扫dàng”?

    “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在七寸处”,这些古老的谚语早已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朱德、彭德怀及其他军区领导人一起研究了guó mín dǎng军这次行动的“王”和“七寸”。他们认为,打垮“磨擦”专家朱怀冰,就是擒住了“王”、打在了“七寸”上。这是八路军敌后抗战以来,第一次和武器精良的中央军jiāo锋。

    一向果断、坚决的彭德怀说:“就收拾这个‘磨擦’专家。”

    朱德又补充了一个意见,“由小平同志来干”,到时候好说话。

    “由小平同志来干”,这是策略和艺术的体现。guó mín dǎng的“磨擦”战是只打不说,只见前台人物不见幕后指挥。八路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