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理满朝震动,段肃顺发诏书痛斥杨家乃是叛逆,号召大理军民同伐之,悬赏万两黄金要取杨峰书项上人头。大理国四万大军在羊苴咩城和杨峰书对峙,段氏发动全民,要再拼凑出几万大军和杨峰书决一死战,同时,段肃顺勒令各部诸侯务必派兵参战,若有不从者,视为同谋!

    而那位段智恩殿下,却被段肃顺亲自抱在马上,在大理城里走了一圈。可不要小看了他们这走秀似的hu一 d一ng,至少证明给大理军民看看,太祖一脉和太宗一脉一直以来都是和谐相处,互相敬爱的。

    回到皇宫,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这次是大理国的内政,就算谢慕华在大宋位高权重也不得出席。

    段肃顺一拳头重重砸在桌子上,看着排的整整齐齐的文武百官,厉声喝道:“杨峰书公然造反,兵锋已经到了羊苴咩城,若是羊苴咩城失手,不到两天,大理城就要被杨峰书包围,诸位有什么看法?”

    一位老臣走了出来:“启奏陛下,杨峰书在洱海以西是一方藩镇,世世代代受皇室恩典,宠信有加。陛下待杨家不薄,可是没想到杨峰书狼子野心,觊觎大宝,公然反叛。此等行径,天地共诛之,陛下调集各地兵马,料想必将不日平息叛乱,还我大理朗朗乾坤!”

    废话。朕要你们来这儿是说这些的么?段肃顺转脸看向常睿冬。

    常睿冬会意,走出班列:“陛下,杨峰书造反,从洱海以西聚集兵马约有五万之众,吐蕃王子尚义立赞自带三万兵马助战。如此一来,在羊苴咩城,我军并不占优势。况且羊苴咩城并不是雄城,以四万大军抵挡八万敌军颇有难度,而羊苴咩城是大理城的门户,丢不得。臣以为,陛下应当火速调集援军前去羊苴咩城赴援”

    “调集援军?朕现在去哪里找援军?”

    段肃顺给他来了句明知故问。

    常睿冬大声说道:“皇上分封诸侯也是为了大理国的安定,今日有人起兵造反,各方诸侯理应起兵相助。还好各镇诸侯都有宗族在大理城,臣以为应该让这些宗族火速发信,请诸侯赴援,各地诸侯约可调集兵马万人,这样的话,至少在军力上,就可以和杨峰书持平。况且吐蕃军队到了大理,他们也未必能适应,短时间作战倒也罢了,要是能在羊苴咩城和他们僵持,时间久了,那些吐蕃士兵自然无法坚持。到时候不战自乱,不足为惧!”

    段肃顺微微点了点头,文武百官却都忍不住议论起来。

    常睿冬这一招颇为狠毒,大理的官和大宋不同。就像杨峰书和高诗夏好了,明明是诸侯却要留在大理城里,一是因为他们在朝中还有官职,二是因为他们是一方诸侯之首,也是家族的首领,控制住他们,对于段氏的统治有利。

    只不过这样的办法对于小诸侯有效,对于高氏和杨家这样的大家族根本就没有用。所以杨峰书大摇大摆的出了大理城,段氏也就当看不见,反正要反的,杀了杨峰书,还有杨家其他的人来造反。但是小诸侯就不同,他们家族只能拥有几千兵马,少的只有一千两千人马,首领被控制在大理城,逃回去造反也起不了多大的风浪,要是他们不听段氏的号令,家族的首领就会被处决。

    常睿冬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些人必须写信回家,叫家族兵马参战,否则的话就等着人头落地好了。

    这些文武百官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高诗夏,在这里高诗夏就是最大的诸侯,这些小诸侯还是要以高家马首是瞻的。

    段肃顺看到百官都看着高诗夏,心中不禁恼火,这些人忘记是谁给他们发俸禄?忘记是谁给他们分封了领地么?高家在朝中只是诸侯而已,如今这么大的事,却都看着高诗夏的态度,这些人到底还是不是记得自己是段氏的臣子。

    只不过段肃顺城府极深,看了两眼便压制下去,高氏和杨氏一样,杨家是明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