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何应钦不再说什么了,一个劲儿地朝刘湘和川军将领们点点头。他心想:委员长本想“吃掉”川军的算盘看来不能再打下去了,眼下对付日本,恐是当务之急的首要大事。

    当日午后,何应钦急回南京,他手里捏着蒋介石让他立即召开统帅部军事会议,部署“七七事变”造成的华北局势之军事安排。

    月11日,统帅部第一次会报会召开,会议商事11项,主要根据蒋介石的指令,派员到北平察看我军力准备,一旦对日事局变化,则将黄河以北作为战略落实地,也就是说:若日本全面开战,力争将战场摆在黄河以北的地方。

    从7月11日到8月1日的22天时间内,国民党军事最高统帅部开了22个军事会议,每天分析对日战争的军事情况,并做布署和安排。

    中国军方领袖“不屈服”的态度,确实让中国前线部队打出了一些漂亮仗。在卢沟桥与日军交战的国民党29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虽在蒋介石看来是支杂牌部队,装备极差,但29军将士勇敢出名,尤其是他们的大刀队,可以吓退一片敌军。这回跟日本的先进武器决战,大刀队在喜峰口一仗,杀得日军弃盔丢甲,一片狼藉。著名音乐家麦新有感于29军大刀队勇士的神威,专门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冲啊,杀!

    这首原本为29军大刀队而作的歌,后来改了些词,成为全国抗日的战歌。之后的七十余年里,它一直是中国军营里最响亮的军歌之一。

    蒋介石在对日态度上,其实一直是犹豫不决的,他的“不屈服”后面,便是“不扩大”,即不想把战局闹大,尽可能让战火在“可控”的范围。然而,一心想吞并中国的日本人并没有按蒋介石的心愿行事,他们变本加厉,步步逼紧,一直把北平和天津两地全部归入他们的铁蹄之下。

    平津失守后,蒋介石开始清楚地意识到日本人不可能给他这位日本武学堂毕业的学生一点面子,收拾他蒋介石的江山已是早晚的事。“到了今天,大家一定要觉悟,不是日本灭亡我们,就是我们灭亡日本!我们再不能受敌人的欺骗,再不能以企求和平的苦心反而招致敌人的欺侮。”8月1日,蒋介石从庐山回到南京,在出席中央军校扩大纪念周时,在《准备全国应战》的动员中如此说。

    北方的平津两地在一个多月里先后沦陷,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与师长赵登禹的阵亡震惊全国,也逼得蒋介石南京政府迎敌抗战。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蒋介石的抗日还是“比较努力的”——这一评价是远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给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7页。)“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在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毛泽东这么说。

    日本侵略者确实“大大的坏”。当他们处心积虑霸占北平和天津等要地之后,虽在本土的日本军部幕僚们暂时反对扩大对华战争,“极力避免在华中、华南使用兵力”,然而在侵华前线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们非常狂妄,尤其对中国经济重心的上海垂涎三尺。由此,他们故伎重施: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官兵二人,不顾中国守军劝阻,驾车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