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和,向明成祖朱棣献上在旧港擒获的海盗首领陈祖义。

    隆重的献俘仪式上,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者的称颂中,明成祖下令斩下了陈祖义的头颅。

    在韦宝看来,这斩下的不仅是陈祖义的脑袋,也斩下了中华在海洋上崛起的命根。

    对照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当时的其他航海强国,其崛起的过程无一不是充分利用海上的民间力量,朝廷不但不重视,还千方百计要把它消灭掉。

    如果从西方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湮灭于中国正史中的叛民、流寇,完全有可能成为与哥伦布、麦哲伦、德雷克齐名的海上英雄。

    和陈祖义命运相仿的,是明朝海盗的头一号人物汪直。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受到“招安”,还蒙在鼓里的他,被监斩官遣人用轿子抬上了法场。

    他建立的海上帝国在朝廷的阴谋中陨灭。

    汪直是典型的中国海盗代表,他把海上的经营做到了极致。他所处的正是中国海盗活动最频繁的时代,时势造英雄,但他身上也带有着典型中国海盗的弱点,所以导致了他最后的命运。

    据史书记载,在汪直最鼎盛的时期,他手下船队的贸易总量超过了当时明朝最重要的贸易省份浙江和福建。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和清代的闭关锁国相比,明代虽然并没有中断海外贸易,但统治者把生意拢到了自己的手中,强令百姓“片帆不得下海”。

    于是,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沿海百姓,突然被政策性下岗。

    原来从宋朝起已经相当繁荣的渔业、商业都被“关停并转”,明政府又难以解决“再就业”,百姓面临的是“进亦死、退亦死”的两难。

    而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急需各类货物,“走私”成了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一柄刀从中国贩卖到日本,差价可以达到十倍。沿海的民众很多人都投入到了“非法”海上营生之中。

    “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科第只收酸腐儿无壮夫,吾侪孰与海外徜徉乎,何沾沾一撮土也!”出生于徽州的王直不愿意通过科举求取功名,而是南下去海洋中寻找机会。

    天资聪颖的他,学会了日语,与日本人做各种生意。之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他还包揽了日本的军火生意,并组织起了自己的武装。在中日之间的海域中,确立了自己的名号,甚至一度以琉球为据点,自封为“徽王”、“净海王”。

    处江湖之远的王直,与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一样,都看到了导致明朝“倭乱”的根源——海禁。他在用军事手段应对围剿的同时,不断地向统治者表示他无所望,唯愿进贡开市而已。

    中国的海盗,从来不用骷髅旗,他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都是些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

    王直和所有中国海盗一样,都有这个弱点。

    朝廷正是利用王直的弱点,对他诱骗招安。但奇怪的是,王直问斩的罪名不是“海盗”,而是“叛国”。

    这是明朝使用的“障眼法”,让统治者真正不安的是他自封为王的举动。

    王直的经商反而促进了化的交流。他是一个中国人,并没有为日本人服务。日本人、葡萄牙人都听命于他,为他的生意服务。

    中国古代海盗取得辉煌成果一直不为外人道。在中国历史上,首先造出万人大船的就是中国海盗。

    韦宝比较熟悉的海盗中,郑芝龙是头一个,在韦宝的认知中,更是将郑芝龙看成是‘世界史上第一个船王’。

    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在海上的力量十分强盛,最后还打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中国的海盗到南洋,当地人都很欢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