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错忠心而且没有小伙伴,就拉过来帮自己,这就是太监。

    太监在历史大多数时候是代表皇帝的,要为皇帝与文官与外戚斗争的,皇帝老人不好做的事情,他要做;皇帝为了千古名声丢不起的人,他就要丢。

    这样,太监的名声通常好不到哪里去,另外太监还要和文官战斗,而文官是负责撰写历史的,文官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天然优越感,觉得十年寒窗天子门生,怎么一个缺斤短两家伙就能掌权而且自己要看他脸色行事,心理就不会平衡自然不会说太监好话。

    但就是这样历史上还是出现了高力士,王承恩,怀恩等一些有较好口碑的太监。

    太监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就像大臣中有奸臣和忠臣一样。

    当然考虑到太监老兄毕竟是因为丢了样东西,经常受到文官外戚的歧视,难免会心理变态作出很多变态事情。

    太监在地方的作用类似监理,它们只对中央负责,在帝制体系下就是皇帝,是中央用来监督地方和各个部门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监就是王权的延伸,它存在的意义是在各个位置上体现王权的意志。

    因为太监的立场,所以他们往往对具体的办事机构产生矛盾。

    老板都希望员工多做事少拿钱,而员工往往都指望没事开个小差也不会被扣奖金。

    实际上在中央之国的官僚体系下,老板就是皇帝,员工就是各个大臣。夹在两者之间的太监就会成为两边的矛盾博弈的中心,太监要为皇帝负责,那就一定会对大臣施压。

    而大臣们不敢直接忤逆皇帝,就只好通过丑化太监来向皇帝抗议。而不幸的是,大臣们往往都是正规文化阶层出身,舆论界天然倾向于官僚阶层。

    于是太监的名声自然好不了了。

    从官僚阶层推崇的儒家体系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监从入宫开始就天然地带着原罪。

    但要是没有太监站在皇权的立场上去制约官僚,那么官僚怎么无法无天也没有人能挡得住。

    事实上只要双方的博弈达到平衡,谁也压制不住谁,这个时候才能国泰民安。

    太监起源于何时,何地,史籍并没有明确记载。

    在中国的典籍文献中,关于太监的最早记载出自《春秋左传·僖公二年》,里边提及一个叫“寺人貂”的人,他是齐桓公的宠臣。郑玄注解,“寺人”就是“侍人”、阉人,“貂”是其称呼。郑玄的注解是有所本的,后来的《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史记》均有对此人的记载,信息也增加的很多,不过名字换成了“竖刁”或“竖刀”。

    根据这些记载,竖刁是一个阉人,而且是个自宫的阉人。

    为啥要自宫,就是为了取悦齐桓公,获得权势。

    后来此人也的确得宠,不过做尽了坏事,败坏了朝政,甚至活活俄死了齐桓公,最后被杀头。

    这些更详细的记载有可信的地方,也有后来人杜撰的地方。

    可信的地方有二,一是中国的太监起源于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二是,太监的出现,他们的阉割行为是自发自愿的,而非被强迫的。

    是先有了太监,先有了自宫的人,然后齐桓公一看很合胃口,而不是齐桓公依靠自己的权势,去强制性地阉别人,强迫别人去做阉人。

    明白和记住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

    不可信的是,对太监起源的功利主义解释,将太监的自宫行为,完全归因于功利的考虑,说是为了邀宠国君而获取权势和财富。

    这太不划算,也太难以让人相信。据《韩非子·十过》记载,管仲老病,齐桓公就去问他,哪些人可用。问到竖刁时,管子的回答是:“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自宫)以为治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