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显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然而下层官僚体制,却表现出足够的适应能力,使各个部分能够一直地运作起来。

    来自各个对立系统的官吏能够组织在一起。

    明朝统治早期,全国税额总数接近2950万石。

    1200万石由地方政府支配,作为官俸、行政费、抚恤金和养老金、赈济费、官府学校费和地方粮仓储存费。

    另外800万石,主要在华北征收,作为驻守西北前线军队的军粮。

    其余不到1000万石的税粮,供中央政府花费,其中120万石给南京,北京所得总数在820万石左右。

    稳定性是漕运体系运作的一大显著特点。它基本上反映了明廷努力根据预定计划,固定国库收入和支出。

    明初38万世袭军户,十六世纪早期下降到5万户,原因是军户大量逃亡。

    “解户”制导致贫困和破产,税粮必须由纳税人运送到目的地。

    西北地区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购买茶叶、盐和纺织材料之类的必需品,又找不到平衡贸易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西北地区银两大量外流,导致该地区在随后的时期全面萧条。

    早期由于前线地区要用粮食付税,盐商会在边境地区拥有自己的土地。

    1492年,明廷宣布用银两支付,盐商从北方地区变卖土地离开。

    明王朝由于不能动员地方资源为其目的服务,导致其统治全面削弱。

    明廷失败原因起源于其君臣盲目地执行明王朝建立者制定的总计划。

    一旦先例确立起来,即使有的并不合理,他们不愿意也无力加以改变。

    在明王朝统治后期,虽然已经发现了很多祖制存在不足,但是明廷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改进。

    同时,看来并无任何其他候补体系取代它。

    张居正曾经革除过许多弊政,但张居正在位时间并不久,只有十年不到功夫,张居正一死,又全部复原,甚至变本加厉。

    所以大明这条船一直在朝着坏的方向推进。

    在宦官催促的影响下,皇帝通常在旧的供应商品之外,命令进贡新品种。

    从理论上说,新增加的物品应该从供应地区所承担的土地税中扣除,而实际上,明廷常常“忽视”扣除,有关地区必须毫无补偿地进贡。

    而且,先例一开,除非撤销,有关府县就必须维持、继续。

    明廷变成一种张开血嘴的庞然大物,迅速吞没了全国的额外生产。

    它所设置的宗人府,是成千上万人的“食堂”。

    在一定程度上,明廷也变成了消费品的分配中心。把各种各样的供应分配给贵族家庭和政府官员。

    这样,明政府就进一步把国家顶层的购买力取消了,私人商业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和余地了。

    明代官僚反对改变国家的农业大国形象,不愿意去进行任何发展实验;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他们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是缺乏独创性的。

    在15世纪早期设置的漕运体系及其附属机构,尽管存在着不足,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16世纪,这个体系由于僵化,其中许多设置明显过时了。

    到该世纪末和17世纪早期,明代官员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他们管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再不能以技术补救来解决了。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没有活力,已经僵化了。

    从茹毛饮血开始,直到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而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的生活,实际是较晚的事情。

    直至夏朝,盐还是一种仅限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