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明末黄端伯是崇祯年进士,平素精修禅学,在清兵破南京城后面对威逼利诱不降被杀,他曾作偈曰:“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生处,刀山是道场。”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深厚佛学修养,他也是怀着佛教舍身救世的无畏精神慷慨赴死的。

    佛教使士大夫文艺生活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文学艺术的各种体裁,如诗歌、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佛禅的烙印。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文学语汇,汉语中慧眼、吉祥、功德、金刚、烦恼、菩提、清凉、智慧、悲观、因果、境界、未来、刹那等大量常用词语都是来自佛教的;丰富了文艺表现的内容,提供了人物传说、佛经故事等无数生动素材;丰富了文艺形式和文艺题材,如作为格律诗基础的诗歌音韵问题是沈约、周颙受佛经翻译的启示发现的,如王维的禅家情趣促成了水墨画的发展;丰富了文艺的价值观、开拓了文艺的表现境界,如士大夫们在作品中引入了浮世虚幻、因果报应等思想。

    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渗入生活深层的哲学问题和文化问题。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直是与士大夫联系在一起的。早在魏晋时代,士大夫们以练达的老庄之学的修养,促进了早期汉地佛教教义的形成,佛教般若学的兴盛也与士大夫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初唐时宗室子弟李通玄著《新华严论》,提倡个体的自觉、自信,对禅宗理论体系颇有贡献;安史之乱后,众多士大夫的参与为南宗禅增添了文人的气质,他们越来越多地将儒、道等传统文化带进禅林,加速了佛教的本土化……伴随着佛教中国化同时进行的,是中国本土信仰在佛禅助力下的改造和提升,一个突出的标志是程朱理学的出现。虽然理学家们对佛教多有批评之语,但理学中佛教的影子是极为明显的,如理学的核心命题“理一分殊”就源自华严宗,朱熹论“心”也深受佛教“如来藏自性清静心”的启示。佛教的精华被理学吸纳,说明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主流文化。明代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更是全面引入了禅家思维方式,突出主体的作用,所以其后学刘宗周说:“阳明子,人或以为近乎禅。”

    佛教改变了士大夫的生活,士大夫也改变了佛教的性质与命运。回首佛教与士大夫相互影响的历程,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对增加大众文化修养、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佛教(英buddhism):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