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备注:该段是阐述针刺上下的大约之数,禁忌迎而夺气。)

    《刺疟篇》其二:

    虐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虐,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备注:此为刺虐之法,上文只截取部分,还请大家仔细查阅原文。)

    《刺节真邪》其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汗大泄,血气减,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穿地者必待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备注:该段阐述了刺法五节,刺之五邪,具体论述皆在下文;另外参天地四时,详细的阐述了解结的方法。)

    此外,《骨空论篇》详细论述了风病的刺法与寒热病的灸法,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任督二脉与冲脉的位置;《水热xue论篇》详细论述了水病的四时刺法以及注意事项;《离合真邪论篇》有涉及针刺与呼吸的关系;病有虚实之分,故针刺有补泻之别,《调jg论篇》重点论述了关于补泻时神有余不足,气有余不足,血有余不足,形有余不足,志有余不足共十种情况,以及引起情志与身体不同变化的情况。总而言之,形气相得乃人之根本,《五运行大论篇》曰:“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人的一生,总是无法避免与疾病做斗争,然而人们请来的救兵大部分时间总是迷失在与影子缠斗上,却不知一根细细的银针,几乎可以对所有疾病起到疗效。然而,针刺之术再精深奥妙也不离阴阳二字,微针虽治病攻邪,但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