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所以自古至今都有人以修真为要,而宗教本身也是为此服务,佛教许你成佛,道教允你得道,有许见上帝者,有允接真主者。
九针有除邪之功,故见全神养真之效,欲除邪必先知邪之形成,《六微旨大论篇》曰:“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意思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风气便形成了。风是百病之长,故能致病。病邪深入的过程《调jg论篇》有过论述,则九针之刺也是大体的过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从阴阳的层面来讲,九针除邪亦遵循该原则。
当病邪深入经脉,针刺便有巨刺与繆刺的区别,其方法与技巧有了较大差别,且从《繆刺论篇》中选取几段来看:
其一: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其二: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其三:凡刺之数,无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体上讲,巨刺必中经脉,繆刺则中络脉。而经脉的不同,导致对刺法要求亦有不同,《血气形志篇》曰:“刺阳明出血气(原文错误,实际应为刺阳明出血恶气,与人之常数相对,多血则出血,少气则恶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亦应如此),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当病情发展至五藏时,再进行治疗就比较困难,而且几率折半,所谓“治五藏者,半死半生”。另外,治五藏并非直接针刺五藏,否则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致死。《诊要经终论篇》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也许你发现两者时日不同,所以你要细致的翻阅两篇,以知四十刺逆从的不同。另外,《刺禁论篇》也有类似的论述,同时也论述了针刺其他部位的禁忌和后果。可知欲行针刺,必须对人体了若指掌,否则反成疾病帮凶绝人长命,但后世之人对于藏象的认识与对精神的掌控越来越差,因此针刺之术便渐渐没落。下面,且具体来看用针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