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然包括人类,也便是说,人同样负阴而抱阳。那么阴与阳是什么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shang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如果没有想到,我们来分解一下:人是天地化合而生的产物,人的r一u体看得见摸得着,属于显物质,且称之为“有”,人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且称之为“无”。有与无亦是阴阳。那“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第一章给出了dá àn:“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知“无”与“有”都叫“玄”,而且是同出,只是名字不一,这就是“一生二”。那么谁为阴孰为阳?上文说“阳化气,阴成形”,虽然暂时不知气为何物,但形指形体,是物质,故为阴;自然,灵魂为阳。
且再来看灵魂与r一u体的关系,如果“阳予之正,阴为之主”不是很好理解的话,那么且换个说法,《老子》十一章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现在你明白了吧,“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一个意思。意思是说,人的“有”(r一u体)让人受益,人的“无”(灵魂)使人有人的用途。《生气通天论篇》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阴(r一u体)是藏精于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灵魂)是保卫外部而使其坚固,这是指两者的关系。
另外,《金匮真言论篇》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c心c脾c肺c肾,五脏皆为阴,胆c胃c大肠c小肠c膀胱c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该段是人体阴阳的细分,并指明人的阴阳应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