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曲国灌江村,地处小国边村,山深水僻,民风淳朴,世代耕读远避刀兵,人人知足而相亲。



    距离村头不足一里路的田间,深冬初春的寒冻已过,历经春雨的滋润,田土松软不少,老人挥舞锄头松土,准备今春的耕种。



    日上三竿,老人抹去额头上的汗水,拄着锄头歇口气。田头阡陌上,孙子小棉袄一手拿着竹蜻蜓不舍得放下,一手抓起泥巴搓出一排排泥丸,玩得不亦乐乎,似乎察觉爷爷看向自己,转头咧嘴一笑,憨态可掬。



    三曲国一年四季寒足热稀,还是嗷嗷待哺时的小棉袄就十分好动,娘亲不得不用一件棉袄把他包裹严实,抱着他在村子里晃悠。所以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小棉袄。



    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笑开了花,脸上写满了自豪。



    灌江村不大,只有三百户人,却也有自己的私塾。教书先生常说自己的孙儿聪明,这不前些日子来了个游学儒生,在私塾里住下就没有再走,和教书先生一起教导孩子们读书。须发皆白的教书先生说儒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天大了去,就是他在这年轻rén iàn前也只敢执弟子礼,只不过儒生笑着说不可。



    村里的妇人都跑去瞧那儒生,无不说长得似画中的仙人一般,见了就心生亲近。



    前日雨水大,老人去私塾接小棉袄,儒生便跟他说他的孙儿是什么少而聪颖,气通三才,将来必成大才。识字不多的老人硬是记住了这些文绉绉的词,瞧瞧,连神仙似的小先生都这么说了自己的孙儿了可不就是块读书的料嘛,老人如何能不高兴。



    村子里传来了锣鼓鞭炮声,小棉袄惊喜抬头,然后有模有样的朝爷爷稽礼告退,一路小跑去私塾。



    今日是二月二,村子里大张旗鼓准备到真君庙烧香祈福。



    按理说二月二就算要祭祀也该祭祀河里的龙王爷,可事实上不管什么节日,灌江村的人都去真君庙祭祀。



    村子的人不知道真君庙里是哪路山神,也不知道这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据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消息,自从第一辈先祖来到这定居,这间真君庙就在了,如今也不知道是几百几千年了。



    村民只知道真君庙保佑灌江村年年风调雨顺,但凡谁家有个小病小灾的,去真君庙里一求就好了。无论求子求福c驱灾避难无一不灵验,久而久之,十里八乡都知道灌江村有个真君庙有求必应,纷纷跋山涉水前来烧香许愿。灌江村的人都以此为豪,在邻村rén iàn前总是不自觉地抬高几分头,腰杆挺得笔直。



    小先生说今天不读书,休沐一天,带大家去真君庙学习祭祀之礼。小棉袄今天早早起来,由爹娘帮着洗得干干净净,这时听到敲锣打鼓,赶紧跑去私塾集合。



    三十多个蒙学稚童肩挨肩排排站好,眼眸清亮,老先生一脸严肃,小先生笑着清点人数。



    真君庙就建在村头灌江边上,此刻庙前人山人海,村里所有人都来了。不过没有人进庙,大家都在等私塾先生教完孩子们再进去。



    老先生和村民们站一块,小先生领着身后一丝不苟揖礼而行的孩子们缓缓走来。



    真君庙旁,灌江河畔,有一人傲然而立,一身白衣白鞋,除了腰间悬挂一香囊外别无他物。



    江风吹拂,江水绕行。



    一股傲然之气冲天,仿佛世间无一物配得上他,无一物入得他眼。



    天上地下万千众神,也只有他,敢对号令天地的天庭听调不听宣。



    “五百年了,你终于出来了,我们这一战也该有个结果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