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水星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向地球输送水星富有的金属矿藏。因此水星殖民地是否具备经济价值,就取决于水星向地球销售金属矿产的地球到岸价及其成本。以此“唯利是图,是否赚钱”,才能准确判断水星殖民地,是否值得投资,抑或暂时被放弃。此即所谓市场经济法则,也是资本主义达成社会成本有效控制,所谓制度上的无比优越性。如果换作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象苏联那样耗尽国力,当然也可能在水星上建立一个矿产殖民地,但是却无法判断它对国家社会造成的经济成本,因为没有经过“市场销售”的衡量,也就无法判断投入的适当和产销的适路,很容易就会形成马克思经济学中所称的“投资过剩,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因为此成本不能得到控制,所以成本控制缺失的制度缺陷,迟早会扩散为整个国家的存在危机,直到此有缺陷的制度被彻底抛弃为止!这就是历史学家对于强大苏联,为什么会“似乎迅速”地瓦解,从社会学角度的学术考证。苏联开采的只是西伯利亚的资源,如果同样的制度用于太空开采,苏联支持不了三年。

    所以水星要尽力降低运往地球的成本,就需要取道太阳低空轨道,同时避开日冕蒸发到太空中的高温气体,所谓的耀斑!太阳高空这些气体的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得多!这些处于电离状态的(一般是氢)气体分子,当它们因为高温而一轮轮向高太空散发时,就形成所谓的“太阳风”。不过,只要飞船不是靠太阳过分近,或者靠近时没有碰上意外的耀斑喷发,一般性的太阳空,可以用超导电磁制造环绕飞船的磁场,偏转太阳粒子。特制的飞船结构,让矿物覆盖在飞船的底面,驾驶舱处于飞船的顶部,可以进一步让飞船熬过太阳近轨的艰难行程。尽管如此,每一艘飞船经历近日轨道点时,总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飞船失事率也以这个轨道点为最高。历史中的文艺作品,遍布太空员奋不顾身地,在炽烈太阳风爆发中搏斗的英雄故事。宇航业中也充满了,到底是提高轨道,减少危险发生的机率,还是加强飞船的防护?等等!但是正如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很难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可能,这就叫客观现实吧?

    但是航行过程中,多半时侯也是安详中的消闲,甚至不无孤寂。毕竟太阳也不是经常折腾耀斑的爆发,如同地球上的航海也是危险的,但是地球上的海洋,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安详美丽的。无聊中的宇航员,有时侯就会成为业余的天文学家;毕竟在最低太空中观察明朗的宇宙,也是很少有机遇。当未来世纪一位美国宇航员,在无聊中读到二十一世纪早期,一位不知名作者的科幻作品《未来二十二世纪》时,一边晒笑着这位作者的无知,一边把望远镜对准高太空时,看看这位作者白痴到什么程度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系列奇怪的近日星体,从来没有在电脑星图中标出来。这位业余的天文爱好者,意识到他发现的,就是书中描述的“被日冕遮蔽的水内行星带”,其中最亮的一颗,就是传说中的火神星!这位名叫亚当盛本的美国人,就此成为水内行星带的第一位观察发现者,推翻了美国天文权威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结论,一时间成为人类世界的科学明星!被授予全美科学院院士,被最终当选国际天文学会主席。

    水星内小行星带的发现,改变了整个太阳系星球成员的分布。根据其发现者,也是当时的全美院士,日后的天文学会主席的建议,将《未来二十二世纪》中对这一行星带的命名,直接转为官方正式名称:伯依柯行星带。这个古怪的名字,看来是汉语进口转外销的产物:太阳系高太空行星带,称为柯依伯带。那位作者只是把柯依伯带,按照中文习惯倒转来读,临时命名低太空的近日行星带。高低倒转,在汉语中倒也算是命名贴切。从此伯依柯行星带成为星图的一部分。

    当传记作者问到,他如何概括描述自已的学术成就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