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地球大国坚持了三次轨道战争的,是轨道电磁炮,推动人类得以克服地球人力,走入太空的,也是轨道电磁炮;另一个关键性的发明,是美国首先制造出来的质能火箭。在轨道电磁炮和质能火箭成为现实以前,人类升入太空的唯一推动力是化学能火箭。其价格的昂贵,从来没有能够降到每千克载荷一百万美元以下的水平。如此高昂的价格,令到任何太空布署都变成成本难以回收的销金器,可以拖垮任何一个地球大国的国民经济。短命的苏联瓦解,固然有其制度基理上的不合理性内因,但太空成本的高昂和被迫拖入太空竞赛,则是导致其制度痼疾爆发为政治危机的催化剂。
美国曾经用星球大战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制造出第一批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送器,名叫“航天飞机,太空穿梭机”,试图把发射成本降低一半!仅仅是一半!但最终发现,它的失事率与普通卫星发射一样,都是1!尽管以远为复杂的航天飞机,能够达到与小小卫星发射同样的失事率,本身就是对美国太空技术质量的巨大表彰。但是,航天飞机失事,毕竟是不可承受的惨重代价。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时,美国人还以为那只是工业上的意外;而当十年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解体时,美国人知道,那是技术上的必然。最不可以实现是,是防热瓦维护的艰难和费用高昂,代成本和高可靠,因此航天飞机的使用成本是随维护年限上升,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可靠。最终,航天飞机技术除了放大的太空投入规模和相应损失外,没有其他意义。
一直到中华共同体首先完成了轨道电磁炮的布置后,太空开发所需要的发射成本,才得以下降到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第一台轨道电磁炮,就已经把发射成本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最后,分别由中俄和欧美联盟,分别开发的螺旋电磁炮,进一步把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千克一千加隆以下,相当于化学火箭成本的百分之一以下!太空开发的大门,才最后向地球人类打开。轨道电磁炮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继造纸和hu一 yà一后的又一次重大发明,被形象地称为“星之门”。因为轨道电磁炮,通往银河星宇的大门,才向人类社会真正打开。尽管,那只是刚刚初步克服了地球引力,仍然只是通往银河星宇长征的第一步。
轨道电磁炮的原理并不复杂:由工业电力驱动的载荷,在密闭的真空管中加速,直到具备第一宇宙速度。由于电力成本相对低廉,只要轨道电磁炮系统可以重复使用,发射成本自然就会低廉。而轨道电磁炮是固定地面的系统,不象航天飞机之类回收技术,是再回收系统,因此当然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可靠性总是可以提高到足够的工业标准。但是尝试实现时,就会发现它的困难在于: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这个硬指标,而令载荷压力处于可承受的加速度之内,发射轨道需要非常长。而且在早期,只能采用垂直发射时,人类工业力量无法实现足够高耸的发射塔。美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首先尝试建制的垂直轨道电磁炮项目,因为意外事故断截,从二十千米高空,带着塔内各层的几千名工作人员,象超慢镜头般从高空坠落的悲惨境象,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工程事故。几十年之后仍然是好莱坞灾难畅销片的热门题材。如同航天飞机的事故一般,令轨道电磁炮的尝试,停止了几十年。
中华社会的工程师,忽然发现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令它成为世界上最优良的轨道电磁炮地点。青藏高原被印度板块挤压的地壳,隆出海平面达十公里,而印度板块则因为被东亚板块压迫,沉入地幔二十公里。如果钻探时能够克服两个地壳衔接的岩层之间,每年大约一个厘米的相互位移,及其缝隙之间流动的岩浆的影响,就可以在地表下形成一下接近六十公里长的垂直管道,基本上就足够轨道电磁炮的长度了。这是一场与大陆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