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今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方兵c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反观羌胡叛军,在以凉州为主体的西北边疆长期与匈奴等游牧部落处于战争状态,早就形成勇武彪悍民风,所谓高上勇力,人精骑射。曾经精锐的羽林和期门骑士,主要从六郡良家子中挑选,这六郡中就有四郡属于凉州。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与匈奴c羌人等持续不断的冲突战争,强悍尚武的人才能生存下来。这些叛军不是黄巾那群乌合之众能够比拟的,再加上边章c韩遂,便更加难以对付,可是朝内多是谄媚贪婪的宦官为政,皇甫嵩又正义刚正,很容易被撤职,你这次一定要小心。”

    “卑职明白!”

    吕征一拱手,便退了下去。

    一想起这次羌胡之乱,刘修心情就更加难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刘修没有说。

    大汉与羌人的战争旷日持久c绵延不绝,对于大汉财政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而自从迁都洛阳以后,凉州的军事地位不断下滑,一种放弃凉州的看法尘嚣日上。

    因为凉州不再是首都的直接屏障,战略重要性下降,而凉州与洛阳相距甚远,此前毗邻首都享有的政治便利也不复存在。又因为西域战略价值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凉州被朝廷冷落,乃至边缘化。

    凉州内各郡的太守有近九成来自关东,专门处理羌人事务的历任护羌校尉也仅有极少数是凉州本地人。

    王莽乱政之际,以隗嚣为代表的凉州豪族借助羌人势力抗拒光武帝达八年之久,成为统一中国的障碍。平定隗嚣后,大汉朝廷为压制凉州地方势力,有意派关东士人出任护羌校尉和凉州诸郡太守,镇压羌乱所用之士兵c将帅也从关东内郡征调c选任。

    凉州诸郡文官的根基和利益都不在凉州,他们肆意剥削本地居民,每次羌人叛乱,不能认真抵抗,甚至打算迁移郡治以躲避羌乱。

    大汉中枢也数次考虑放弃凉州,在以关东官僚的眼中,落后混乱的凉州竟成了鸡肋。

    不过,朝中尚有超越地方利益的有识之士,比如豫州陈国人c太尉府郎中虞诩,就力阻弃凉。

    羌乱不只是凉州本身的问题,放弃凉州会引发连锁的负面后果。与凉州紧邻的西京长安及三辅地区就将直面羌人的侵袭。

    三辅之重要性已不如前汉时期,但在如今仍然经济繁荣c人物辐凑,中高级官员出自扶风c京兆两郡的人数仅次于南阳郡,更何况三辅还是京都洛阳的防御屏障,不容有失。

    羌乱日盛,三辅地区也屡遭破坏,人口下降,但作为洛阳的军事缓冲仍然非常重要。

    表面上没有放弃凉州,但在第二次羌汉战争之后,朝廷将金城郡的郡治迁至陇西郡的襄武县,护羌校尉的治所也从金城郡转移至张掖郡。

    随后,陇西的郡治从狄道县迁至襄武县,安定郡治移至扶风郡的美阳县,北地的郡治转移到冯翊郡的池阳县,同时强制相应各郡的居民也随郡治一起向内迁移。

    大部分凉州人不愿意搬离故土,凉州地方官员便采取割庄稼c拆房屋c毁谷仓等方式强迫百姓迁移。强制迁移人口暴露了帝国的真实立场——朝廷缺乏能力和决心保护凉州!

    长期羌汉战争祸乱凉州和并州,波及关中和益州等地,西北地区人口锐减,战争开销巨大,财政几近枯竭。仅第二次羌汉战争就花费了240亿钱,第三次羌汉战争持续较短,也达到80亿钱。

    凉州人口剧减的同时,朝廷奉为国策的内徙降羌c以夷制夷的做法使得凉州各郡乃至三辅地区的羌胡比例大为提高。

    汉人和羌人人口数量的此消彼长以及杂居并处的格局。

    与羌胡长期交往的凉州中下层汉人,尤其是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认同,关东士大夫服膺的纲常名教c君臣大义对这些武人没有约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