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李玉清往飘渺山寻仙,胯下中了释莫尼一脚。后虽在小农子精心治疗下,两个月后已能行动自如。但由于受伤部位太过娇嫩,伤好后还是做下了病根。每逢阴天下雨,下身就麻木不仁,没有一毫知觉。
此后李玉清性情大变,万念俱灰。乃对两个兄弟说,欲往返鹤鸣山居住,从此老死山中,再不离开半步。三人兄弟情深,李太清二人听他这一说,立刻表示,无论大哥走到哪里,都要陪在一起。于是,李玉清请人将小福子c小农子和女娃送回原籍。三人便起身往鹤鸣山而去。
在路上,三人偶然想到行囊中还留着祖鸿钧赠与他们的一袋东西。起先大家一直以为,不过就是些书藉笔墨一类的普通事物。加上众人都挂念李玉清的伤势,无暇它顾。所以搬来运去的,也没人想起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
就可当他们打开看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袋子里装的竟是一大批手稿。李玉清细细读过后,发现这些手稿包罗万象,深邃无极。虽是祖鸿钧在教徒授业之余写下,绝大部分还仅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但其高深奥妙之处仍是难以尽言。
三人看罢,立即决定重返靠山镇,当面向祖鸿钧请教。哪知哥仨再次到了祖鸿钧住处,却见满室皆白,就剩夏地祇孤零零一人守在家中。一问之下才知道,老人家竟已在数月前就与世长辞了。
夏地祇对几人道:“老主人死前嘱咐我说,你们三人定会再次回来,让我将这封亲笔信当面交到你们的手里,所以我才留守至今。”
说完,将信交给李玉清,便一言不发,飘然离去。
三人打开书信一看,见上面写道:“为师青年时游历云水。为体察万物,探究本原,凡亘古人迹未到之区。多方竭虑以赴之,必穷其奥而后止。
中年回到家乡,开馆授徒之余,忽有所悟。遂将将毕生所感,录而藏之。
待我初突窥堂奥之日,已到灯枯油尽之时。虽未能得长生不死,幸所想所悟,已可成篇。
日前,见诸子至家,释莫尼等虽是旷世难觅之奇人,只可惜非我族类,其心难同。
所幸你兄弟三人,心胸宽广,才智丝毫不在其下。遂将毕生所作,悉数赠与。若能将其发扬光大,造福苍生,为师便死而无憾,含笑九泉矣。”
三人看罢,大哭一场后,这才重新收拾起身,回到鹤鸣山中。在鹤鸣山里李玉清等将师父留下的手稿,仔细整理后做了大量的改动与创新,终于在数十年后了悟成仙之道。
可就在李玉清打算将所有的心得编撰成典藉,公布于世的时候。小师弟李太清却说,他素来不喜这些编修撰写的事务。打算对丹药的开发与研制下些功夫。所以,当两位师兄一个做了鼻祖,一个做了始祖时,他竟连个灰孙都没混上。
幸好元始天尊思虑周远,更不会将小师弟撇在一边独自成名。考虑到李太清从未参与过道学的编撰,冒然将他算入创始人之列,必会引出非议。恰好道家理论中有一部极重要的典籍,叫做《道德经》,此书可谓万经之王。有句广为流传的话——修道不读道德经,到头也是一场空。
于是,元始天尊便为李太清准备个大大的美称,唤做道德天尊。这称号叫得长了,天下信徒自然就会把李太清混为本门中人,从此兄弟三人齐头并举,可谓皆大欢喜。
可让元始天尊没想到的是,李太清听说后,却坚决不肯接受师兄的盛情厚意。元始天尊一时猜不透他的心思想法,只好将其请到下处,亲自劝道:“三弟呀,为实现师父生前所愿,我与二师弟穷数十年之功,合力推出道家学说。如今正是吾等共享成功喜悦之时,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