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枕春见了慕北易的疑,不以为意,只拿了嫣红剔透的樱桃去喂他,笑盈盈地哄道:“这样……陛下就是臣妾一个人的啦。”

    慕北易蹙眉低眸,望着那颗樱桃,张嘴还是吃了。他翻动书卷,眼底有笑意,嘴角轻勾,声音却淡淡地:“尽说胡话,千百年来,怎能有一夫一妻的荒唐之事。”

    枕春指尖儿拨弄着樱桃,软着骨头蹭到榻枕上去:“万一千百年后便有了呢。”

    慕北易轻嘲:“倘若礼乐不崩,山河永固,自然不会。”

    “我大魏礼乐兴盛,乡绅、富商、与贵族重于嫁女,而寻常百姓之家艰于娶妇。”枕春伸出一只白皙的手,轻轻按住书卷,“这嫁娶之事,便有高低悬殊。当年皇后娘娘的嫡姐姐出嫁,臣妾可是去洒了喜糖的。柳嫡长小姐嫁妆,二百担,名副其实的十里红妆。臣妾家的表七小姐出嫁,嫁妆一百二十担,从乐京送往城郊白鹤镇,足足一个时辰才尽数抬出。臣妾的丫头木棉出嫁,据说嫁妆十二担,最后一担还是针线。而民间赤贫之女,没有嫁妆便从角门迎入的婢妾,也不在少数。”

    “贵族嫁娶,竟也如此大操大办?”慕北易头次听闻。

    枕春解释道:“豪门纳妾易,寒门娶妻难。即便乐京,亦有男子寒窗苦读二十载,未取功名未娶妻的。”

    慕北易扬眉,琢磨着枕春的话。他懒靠在雪白挑花的软枕上头,摆弄枕春头上一支玉搔头:“十一娘以为,科考是什么?”

    冯唐正奉着一碟冰釜中带霜的果子上来,双手呈递给枕春,问及此言,打趣道:“陛下倒将明贵妃娘娘当个不知政事的,这明贵妃娘娘可是世家出身,她长兄科考还中过探花郎呢。这科举,自然是为国家选拔良才的不是?”

    枕春撇撇嘴,指尖儿轻点慕北易眉心:“非也非也,冯唐公公说的只在理一半儿。”

    慕北易半抱着枕春,饶有兴趣:“十一娘说。”

    枕春眸光清亮,与慕北易交汇了一个眼神:“以百姓的眼光来看,科举自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之道。可以帝王的眼光来看,科举也是安抚寒门学士的一颗糖。”

    慕北易神光一明。

    冯唐不解:“明贵妃娘娘此话何解?”

    “有最广博的书阁,师从最德高望重的先生,用最好的笔墨纸砚,大多贵胄子弟总有最好的书读。例如薛氏两位首辅三代帝师六位三品大员,哪一位不是知识渊博且德行贵重?”枕春浅笑,“越是高门世家,越注重族人的品行学识,此乃良性之因果。寻常的寒门子弟,哪里又考得过薛家的后生呢?”

    冯唐摇头,笑问:“可坊间却多有寒门士子一举高中的喜事,胜过了高门公子不学无术的恶人,连戏文里也爱写小书生中状元做驸马爷的传说。”他一摆尘拂,面有疑惑之色,“这些不都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吗?奴才不知别的,也爱看那些中状元的戏。”

    “因为这样的特例少之又少,才作故事传说,写进了戏本里。请问陛下——”枕春奉了果子在慕北易唇边,“上届科考,三甲是如何出身?”

    慕北易的记性是极好的,立时便道:“琅琊王氏前朝三后之名门,得状元;陈郡谢氏书香门第出过帝师,得榜眼。你家母族乃为军侯,父族是新贵,你长兄得探花郎。”他轻笑一声,“若论出身,历年科举,的确是贵胄子弟偏多。不过也不是没有寒门出身的学子,只是难得一见罢了。”

    “故而臣妾觉得,这科考不过是安慰天下寒门学子的一颗甜糖。”她敛神,“告诉广大读书人,你们凭着读书能跃龙门的,不要多思多想、不要揭竿起义,多多读书、安心读书。”

    慕北易涎眉去拧枕春的耳朵:“自也有这一层政素,不过旁人不会宣之于口。嘘。”

    枕春心说,你乃是集权之至尊,自然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