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徒。”“(熹平五年)冬,十月,司徒袁隗罢。”“(光和五年)夏,四月,旱。以太常袁隗为司徒。”“(中平二年二月)司徒袁隗罢。”“(中平六年四月)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到这里才终于出现了转机,有了两条勉强算是有价值的记载“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c许相,斩之。”“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前一条“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c许相,斩之” 发生在何进被杀,袁绍等攻杀十常侍的那一场宫变当中。樊陵许相乃宦官一党,被袁绍与其叔父袁隗矫诏斩之。从这段记载文字的主谓关系上来看,很明显这是袁绍的主意,只是借用了一下袁隗太傅的名头罢了。后一条“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则发生在袁绍与董卓闹翻 “逃奔冀州”之后。小说里董卓问袁隗说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而袁隗的回答也终于在罗贯中刻意安排下由一句“隗报如议”的记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台词“太尉所见是也。”而这也是袁隗小说中唯一的台词。



    好一句“太尉所见是也。”好一句“隗报如议”。 何进说拥立刘辩,袁隗是“如议”的;何进要谋诛宦竖,袁隗是“如议”的;袁绍建议招外兵,袁隗是“如议”的,董卓要废帝另立,袁隗也是“如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袁隗都是位居显官,可是每一次任期内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却全无记载。他的为官之路虽然贵不可及,却毫无建树,没有一丝作为,不但是个无能之辈,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墙头草一枚。



    于是小a不由自主的封袁隗做了一个“如议郎”当不为过吧!



    或许有人要说,在汉末的guān chǎng之上明哲保身的又岂止袁隗一人,那几个明火执仗与董卓对着干的不是被杀,就是离京逃命,岂能学得!。



    的确,大家都是凡人一个,保命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袁隗只是简单的明哲保身,倒也罢了,小a也的确无话可说。他最最不应该的还是沦为董卓的帮凶。我这么说也是有证据的。在《三国演义》小说里,董卓正式废少帝为弘农王的时候,“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这里面被董卓叱令的“左右”之人,正是袁隗。《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记载“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要知道袁隗也是拥立少帝刘辩的大臣之一呀!前后不过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其心境面孔变化何其迅捷也!不由得让人唏嘘。



    我前面之所以说罗贯中“刻意安排”也正是基于此。因为每次看到这里总有种感觉,罗贯中好像在有意偏袒袁隗,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削弱袁隗的无能和反复无常,增强袁隗的存在感,以博取世人的同情。作为一向倡导忠义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不可能没看过《资治通鉴》这本书的,也不可能没看过这段记载的。可是他将袁隗的所作所为用简单的以“左右”之人一笔带过,其原因,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认为这段记载是假的,所以没用。可是小说里虚虚实实的故事又何其多也!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罗贯中在刻意偏袒袁隗。如果加上这段话,袁隗是无能的反复无常的,又是无耻的;可如果以“左右”之人掩盖过去,袁隗就只剩下被世人所同情了。因为在后来,袁隗的“明哲”之举并没有给他带来“保身”的作用,他甘为董卓“左右”之人也并没能让他在董卓面前有最起码的信任。在袁绍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前后时期,即公元190年5月,“董卓忿绍c术背己(后汉书)”“杀太傅袁隗c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资治通鉴)”



    “如议郎”袁隗,以世家子弟身份舔居相位,却不能起到他应该起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