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范留下对付董卓的,一共有三策。前面两策已经让杨彪顺利的施行,只有这最后的刺史策还没有完成。所谓刺史策,就是朝廷任命一个并州刺史进入并州就任,和并州牧董卓争权夺利,拉拢人心,牵制董卓,削弱其力量,甚至是在朝廷决心对董卓动手时,里应外合。
现在其实正是实施刺史策的最好时机,因为董卓势力衰弱到了极点。由于近几年被刘范利用暗中购买粮食,和拉拢并州的百姓进凉州两大阳谋,董卓治下的并州人口流失严重,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生产更是雪上加霜。别说继续扩军,董卓连喂饱麾下的士兵都做不到。并州军士兵一看董卓喂不饱他们,就连连逃跑。董卓也拦不住。为此,在刘范的阳谋奏效以后,董卓只好忍痛割爱,壮士断腕,大大削减了军队的人数,只留有精锐八万人。又惨遭朝廷严禁匈奴人与并州开通互市,战马贸易停止了。所以,董卓的骑兵只有五万人。其余的老弱病残,董卓就发了慈悲,将之放回家去,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说白了,就是种田。如此,董卓的势力方才有所起色。
此时的董卓,虽然恨透了三番两次要整死他的刘范,但也无能为力。军队还不够十万大军,更严重的是军粮时时短缺。并州虽然地域辽阔,但主体位于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根本就不是一个适合起家的地方。幸亏刘范没选并州,要不然现在吃亏的就不是董卓而是他了。至于饷钱,董卓倒是从来没有克扣过并州军的。
并州在这时境内有多条商道,商人多经过并州。但并州又有黑山军作乱。所以董卓只要让并州军假扮成黑山军,伺机抢夺来往商人的物资。董卓何等聪明的人,知道竭泽而渔不可行。所以每次得手了,尽量不要让假扮成黑山军的并州军伤害到那些被抢掠的商人。这样,那些商人虽然被抢掠,但没有丧失性命。而并州又如此重要。很有可能那些商人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次经过并州。利用如此不光彩的计谋,董卓从来没有缺过钱。
但光有饷钱也不行,并州军八万张嘴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整天呆着就训练,哪也不去,董卓的后勤还能凑合。但要是发生紧急军情,并州军出动,就撑不过半个月。所以,董卓只能让并州军老老实实呆着,养着他们。董卓也不敢去招惹黑山军,更害怕黑山军知道他的虚实,下山来抢掠百姓。黑山军不来找他的麻烦,他就烧高香了。
至于朝廷,让刘范弄得疲弱不堪的董卓,更是不敢招惹。朝廷虽然相对于西凉来说是挺穷,但比起并州来说还算富的。朝廷毕竟是朝廷,治下的百姓除了流民之外,还有能交税的百姓三千五百多万。一个人每年哪怕只交十钱,朝廷的财政收入也能有三亿五千万钱。
而且朝廷直接掌握的官军,在洛阳就有南北两军十万人,以及未曾成军的西园新军三万人。各地的驻军和郡兵加起来,也不会小于这个数字的四倍。如果再算上那些忠于朝廷的世家,朝廷的军事动员能力强过抓壮丁的董卓百倍。
董卓弱小到了极点,根本不敢冒犯朝廷。这次朝廷强令李儒入朝为官,董卓都不敢阻拦,只能使用狸猫换太子之计蒙混过关,就说明董卓不敢效仿刘范那样,去触怒朝廷。
如此一来,实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时机。只要朝廷达成了一致,向并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绝。假如董卓对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对意见,杨彪就又可以借此机会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对朝廷。但杨彪想了想,还是决定放过董卓,不在朝廷里提议任命并州刺史。一个原因是,他现在手里没有合适的人选。
在洛阳之变后,刘范在朝廷上的势力全部被清除出去,留下的巨大的官职空缺,被其他势力所填补。其中杨彪也有。除了那些人以外,杨彪就没有什么朋党。但对于杨彪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朋党巩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