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还把导师的电话也传了过来,并且转述于志华的导师话说,那边可以随时接通电话。

    没有任何犹豫,刘处长就把电话拨了过去。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介绍人之后,电话那头的于志华的老师非常配合的接受了询问。

    据于志华的导师回忆:于志华是他所教的学生之中既刻苦,同时悟性还极好的学生之一,为此他的印象极为深刻。当初于志华毕业的时候,已经有国内的几家名牌大医院对他伸出了橄榄枝。当时的于志华既可以选择留校任教,也可以从中任选一家工作,但于志华却令所有人意外的选择了回乡工作,于志华的这一选择让当时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和不解。

    为此,当时很多人,包括校方c导师和朋友都劝过于志华,但于志华还是非常固执的拒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打算回乡抱效桑梓的。可当时很多人都怀疑,按他所学的专业回双河镇那个小地方完全就是一种浪费。但当时的于志华表现得相当坚决,最后让所有规劝他的人都无功而返了。

    至于于志华回家乡工作的事情,其实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中间都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于志华有一种轻度的强迫症倾向。他刻苦学习是他的一种强迫症的表现形势,他儒雅待人和过分的谦恭也是一种强迫症的倾向。

    只是这种强迫症的倾向并不严重,也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人取得相应的成就,也就没人把这件事情当做多么重大事情。再加上于志华本身就是学心理学的,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多相信他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也就没在这方面深究什么。

    另外,于志华的导师讲出了另一件让他为没能将于志华留校任教而遗憾的事情。那就是于志华在校期间参加了催眠兴趣小组,和他的同学们根据当时不多的文献资料自学了催眠,是他们那几届学生中,不多的掌握了催眠技术的学生之一,并且成功的完成了数例心理疾病的催眠治疗,且疗效极佳。

    要知道,于志华上大学的时间是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中国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才刚刚起步,国内自学成催眠的专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凭着这一特殊的技能,于志华在国内绝对是哪里都可以去得的。因此最后他回乡从政的选择,也就那么的让人痛惜和惋惜了。

    为了弄清催眠犯罪的情况,刘处长还咨询了于志华的导师国际上关于利用催眠手段犯罪的情况。

    令人惊讶的是,当刘处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于志华的老师表现出了一种奇特的c明显难以抑制的兴奋情绪。据他讲,目前国内还没有过利用催眠犯罪的案例存在。一是因为目前国内高明的催眠师不多;二是实施催眠犯罪需要满足的要件有很多,不但要求催眠者的技术高明,还要求被催眠者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否则催眠犯罪就难以实施。如果施术者强迫实行,则多半会使被催眠者从催眠中惊醒。

    此外,于志华的老师还给刘处长讲述了一个催眠犯罪的著名案例德国“海德堡事件”。并且一再表示,如果于志华涉及利用催眠手段犯罪的情况的话,请刘处长一定要让他参与进这个案件中来,因为这很可能是国内首个利用催眠术犯罪的案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听到于志华的这位导师的这个要求,刘处长只剩下无奈的摇头叹息了。其实这也怪不得这位大学教授的兴奋态度,虽然于志华这个学生是他教出来的,但相比于学生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给他带来的无奈和惋惜的情感,他更关心催眠犯罪这件事情本身的研究价值。

    幸好没给他留地址和电话!好不容易婉拒了于志华导师的要求,刘处长叹息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现在,相关的证据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条,就像正义的绞索一样,渐渐在于副镇长的脖子上勒紧了。

    “我去请示领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