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境并没有带来生活上的根本变化。无法想象出曾祖是怎样赡养他的老母和拉扯几个孩子的。事实上经过了十分艰苦的努力,孩子总算拉扯得大了。都先后娶亲,这对于步入老年的曾祖来说,应该是功成了。但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里的短短几年里,四个儿子中有三个先后离开人世。首先是三儿娶亲后还未生下一男半女,就在一个冬季里出门做活时被冻死了。但是被我们称为三爷的人只活了二十多岁。三奶奶只好走人。接着是我们后来称作大祖父的得病死了,什么病?无从考证,头痛感冒肺结核病都有可能要命。古人说:人活五十,不算寿夭。大祖父也才三十六岁,留下了两个儿子,即幸存的老大和老六。好在大祖母未挪一步,厮守着两个儿子和一份家业,从三十多岁守寡至七十多岁离世。再接下来是我们的二爷的殒去,留下一儿一女,二祖母也另嫁他人。原来大祖母和这个二祖母是亲姊妹俩嫁了弟兄俩。因为这层关系,改嫁后的二祖母被刘家人仍称作姑奶奶,本人也未离开那个村子,在那一家又有儿女,活到了八十多岁,我是在上中学时有一年春节有幸见过的。

    且说曾祖的四个儿中只剩下了老四,即我的祖父。曾祖在晚年时生活已十分凄凉,但我的祖父年轻时并不怎样安份,也不老老实实地去耕种自己的田地,而是喜欢到外面游逛,结交了一些出门在外的人,一去许多天不见踪影,这让曾祖十分放心不下。祖父在外游荡多年后,拜师学起了毡活,后来成为一个毡匠。那时家家炕上都用毡,擀毡确实是个不错的行当,多少也算是个手艺人了。那时祖父已有了三个孩子,我伯伯,姑姑和我父亲。父亲出生后,祖父变得恋家了,也将散漫的心收回不少,总算是顾家了。但为了生计,常常出门在外。

    祖父在一次出远门后,曾祖突然病倒,接着转危。曾祖迫切需要招祖父回来,但一时哪里去找。祖父是曾祖在阳世上的唯一念想了。经过一次比一次沉重打击的曾祖更加思念这个仅存的小儿子。曾祖已处于弥留之际,天天盼,天天念叨也无济于事,这使得曾祖一口气落不下,求,求生不能。乡亲们看到这一幕也悲痛不已。这时邻人忽生一计,让村中一青年名叫王成娃者冒充我祖父去面见曾祖,好让他放心离去。这一招果然见效。曾祖已认不出来人是谁了,王成娃近前叫了几声“爹”,曾祖慢慢睁开眼问是谁,答道:是你的老四啊!曾祖拉过来人的手握住,一股清泪夺眶而出,头一歪,去了。

    曾祖活了七十二岁,他是从高祖以来到祖父辈中男性中活得岁数最大的,但一生中痛苦也是最多的。曾祖死后,葬在一处叫黄草川的地方,这里视野较开阔,草木茂盛,是曾祖生前亲自为自己选定的墓地。我特别提到这块墓地,是因为后来许多的事情由此引发。

    相传,曾祖会看风水,他选的墓地可保后辈平安,既不让你升官发财,也不会让你穷困潦倒而饿死。既不会有大人物出现,也不会有坑蒙拐骗鸡鸣狗盗之辈产生。因曾祖一再教导晚辈,不要去做官,你要是做官肯定不说实话,玩弄权术去摆布别人;不要去做生意,做生意时你肯定会缺斤少两,偷梁换柱去追求利益。后辈遵循了这一遗教,倒也平安。但自解放以来,特别是经过文革和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后辈们对曾祖倡导的为人哲学产生了怀疑。

    我的那个本家的伯伯,即大祖父的第六子,在当地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口齿伶俐,拳脚利索,在1949年解放大军路过时曾带过路,后参加剿匪,历任乡长,剿匪反霸工作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就是这样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却受所谓亲属历史问题的影响,未被重用。不仅如此,而且先后在1958年和文革中两次被下放,劳动改造。赋闲在家多年,后平反恢复工作。

    后来,家族中又有几个步入仕途,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大的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