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慎之又慎。宣王虽不满意现任太子,也还得听听臣下的意见。
“王上!万万不可!废长立幼,招祸之举,切不可为!”宣王话音刚落,太史阳父出列拱手行礼,高声反对!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王上万万不能忘了!前朝商王帝乙本有三子:长子微子启c次子微子衍c三子德受。帝乙因三子德受天资聪颖,能文能武,颇有口才,行动迅速,且力大无穷,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又在帝乙御园游玩遇险时,托梁换柱,救了帝乙一命,且有一班大臣力荐,便废长立幼,立少子德受(即后来的商纣王)为太子,结果引得天怒人怨,失了殷商江山!此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望王上三思,不可轻言废立之事!”
“太史之言有失偏颇!商灭周兴,乃天命使然,何谓?”宣王道。
“虽言天命,又岂非助之?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因帝乙废长立幼,失了本该归其所有的太子之位,便心怀怨愤,与其叔父箕子c比干联合其它王族,结党反对纣王。按照商王朝旧制:“兄终弟及”c“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微子启c微子衍c箕子c比干这群人是离王位最近的,是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尤其是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本来是最有希望继承王位的,而且,在帝乙在位时,也确实有部分大臣拥立微子启,却因帝乙废长立幼,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微子启自然不甘失败,便结党与帝辛离心离德,双方长期貌合神离,内斗不止,纣王对微子启一党长期进行打击c排挤,以致后来才有了纣王逐微子c箕子,剖比干之事,最后逼得微子启c胶鬲与我大周结盟,助我大周取得天下。这些历史过往,血的教训,王上不是不知!故请王上三思,收回成命!”作为史官,阳父以史为鉴,力劝宣王不要废长立幼!
“爱卿休再多言!也听听其它人的意见!”宣王却显得有些不耐烦,目光转向召穆公道:“皇父意下如何?”
召穆公之于宣王,如同再生父母,如无他舍子替下当时还身为太子的宣王,不要说继承王位,宣王连小命都不保!所以对于肱股大臣召穆公,宣王对其是敬重有加,其意见在朝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老成持重的召穆公出列拱手行礼道:“废立太子之事,为王上家事,微臣本不该多言,但立储之事,关乎国本,稍有不慎,恐动摇国本,招致祸端!太史之言不无道理,我大周循商礼而有所损益,形成周礼,依周礼,太子之位,理应由嫡长子继承。”
“回想当初,王上尚为太子之时,危亡之际,微臣情非得已,以子替下王上,非存私心,也不是不疼惜吾子,乃为保全国本,保全大周天下不得已而为之,至今想来,也是痛彻心扉!”
讲道此处,召穆公不禁老泪纵横,伏地继续哽咽道:“今太子宫湦因年幼失礼,尚不可断言其不可调教,日后或可严加管教,以观后效。如其年长之后仍无仁德,实不堪担当国之大任,再议废立之事不迟!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宣王见此情景,忙从王座上立身走下台阶,扶起跪地悲泣的召穆公,好言劝慰一番!
召穆公所言舍子救他一事,对宣王来说,当然是刻骨铭心的!
那还是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宣王尚年幼。因其父王姬胡为振兴王室,力主进行一系列改革,他把已被贵族利用各种名目占有的山林川泽,规定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贡赋,招致既得利益者的贵族反对,怂恿不明真相的百姓起来bà一 d一ng反叛,袭击王室,宣王之父姬胡于是逃到彘地。
当时身为太子的宣王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要杀掉太子。
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太子被害,君王肯定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借机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