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44年是日本帝国走上崩溃、中美英苏盟国获得胜利的一年。

    各战场面临的局势是:

    中缅战场

    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自1943年10月开始至1945年3月结束,历时一年又五个月,解放了缅北大小城镇50余个,收复了滇西失地3万平方公里,给日军第33军(第18、第56师团)以毁灭性打击,毙其官兵1万余人。同时有力支援了盟军作战,使日军在进攻因帕尔英军作战中遭到惨败。

    日军第15军(辖第15、第31及第33师团)在英军有力反击下,兵败如山倒,越过那拉山脉向缅中溃逃。时值雨季疾病流行,八万日军在溃逃途中惨死约五万人。日本人把因帕尔战败称为“世纪性悲剧”。日军败局已定。

    中国战场

    1944年底,日军虽在中国及南洋等地占领着大片土地,并在正面战场上获得豫湘桂战役的胜利,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在中国敌后战场上,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却先后开始了局部反攻,全年进行大小战斗两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8万余人,攻占日伪军据点五千余个,解放人口1,200余万,并使日军打通的大陆交通线始终不能畅通。

    由于长期战争消耗,日本国力枯竭,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反战情绪高涨。日本大本营最乐观地估计,“日本能够有组织地进行战争的时间,即使竭尽所有努力,大概也只能以昭和20年(1945年)中期为限”。

    从战争全局形势出发,1945年1月20日制定了,指出日军目前主要任务是击溃进攻的美军,确保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国防要域,“中国派遣军”应迅速强化中国大陆的战略态势,击败东西两面的敌人:

    东面要确保华中、华南,特别是长江下游各要域,准备粉碎美军的登陆企图;西面即对中国内地,要以多数小部队,进行长期有组织的奇袭挺进作战,促使重庆势力的消亡,并制止美国空军势力在华的活动。这也是派遣军的主要任务。

    1944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决定:

    在昆明成立陆军总司令部(以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总司令,龙云、卫立煌为副司令),由其“指挥远征军、黔桂湘边区、滇越边区、第四战区及第5集团军”。

    为适应攻势作战的需要,1945年3月初,军委会将所辖兵力缩编为四个方面军及一个防守司令部。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第1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第2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第4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杜聿明。总计21个军65个师,另有特种部队。

    1945年春中印公路打通后,美援军械大量输入中国,连同此前已经改装的驻印军、远征军等部,至日军投降前,共装备了美械军12个共36个师。

    中国正面战场具备了攻势作战的条件。日本必败无疑。

    太平洋战场

    1944年10月23日,美国和日本在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莱特湾,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日本为挽救败局,投入了全部的海军力量与美国作最后决战,双方参战舰只多达282艘。

    这次海战中,日本首次使用了“神风特攻机”自杀飞机。这种飞机装有250公斤烈性**,美军的“圣劳号”护航航空母舰被炸沉。美国海军全部损失一艘航空母舰、两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而日本“千岁号”、“千代四号”、“瑞鹤号”、“瑞风号”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此外日军还损失了三艘战列舰、九艘巡洋舰、艘驱逐舰。日本海军从此走上绝路。

    10月26日,莱特湾大海战结束。

    1944年11月24日,美国陆军第21轰炸航空兵团,从中太平洋马里亚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