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两面不讨好。如果闹不好,甚至会既失节于朝廷,又失信于大将军,岂不难堪?”
甘卓不动声色的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取舍呀?”
邓骞回答道,“秉忠贞于朝廷,公事也;讲信义于大将军,私情也。因公废私,大义灭亲,天下称赞;徇私枉法,危害社稷,举世唾骂。甘侯乃朝廷重臣,如何取舍自有分寸,何须我多嘴?”
人们都说甘卓优柔寡断没主见,甘卓深以此为耻,因此邓骞的话很受用,听得甘卓微微颔首。
参军李梁出列说道,“不然!赤壁大战之后,关云长念旧情,放曹公北去,君不见四海称其仁义,哪有人唾骂呀?”
甘卓向来羡慕关羽的名声,做梦也想像关羽那样为人称颂。听完李梁的话,甘卓立即转头看向邓骞,想听听他如何回应。
不料邓骞突然爆笑起来,笑过之后说道,“此言大谬!关云长假公济私,致使曹魏做大,称颂关云长者,岂非曹公后人乎?!至于蜀汉遗民的心思,又有谁会在乎呢?”
曹魏一直自认为正统,司马篡魏后,也视曹魏为三国中的正统,舆论导向也一直偏向魏国。李梁被怼的无话可说,憋了个大红脸,怏怏退下。甘卓也低下头,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功曹荣建站出来,向邓骞解释道,“我家主公绝非公私不分之人,只是因早年陈敏之事,深受流言蜚语之苦,不得不看重‘信义’二字,以免世人再次误会。先生可有妙计,使我家主公既能遂其志,又不伤其名?”
这个问题可不好答,谁都知道这是甘卓身上的一片逆鳞,稍有不慎甘卓非翻脸不可。果然,听完荣建的话,甘卓不由得探身向前,沉着脸盯着邓骞,等他作答。
邓骞自然知道其中凶险,敛容答道,“在下以为今日正是千载难逢之机,甘侯只需随心而动,足以一雪前耻,扬名于四海。”
“哦?此话怎讲?”甘卓急切的追问道。
邓骞回答道,“当年陈敏反叛,权势滔天,江东人士不得已而附贼者,不计其数。顾荣被委任为丹阳太守,周騱被委任为安丰太守,与甘侯一样,都是暂时保身,以图后举。
后来此二人首先唱义,联络甘侯共灭大贼。甘侯虽欣然响应,却已失了先手,这才被好事之徒抓了把柄。如今王敦反叛,诸侯逡巡,甘侯若能首举义旗,为天下先,那悠悠之言岂不不攻自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愿甘侯详查。”
甘卓闻言两眼发亮,心中大喜,直起了腰板,面露笑意,捋着胡子细细回味。
邓骞接着说道,“而且事平之后,王敦必败,那时甘侯功大,还可以上书替王敦求条性命,如此也不算负他呀!那时世人谁还会说甘侯有失于‘信义’呢?这才是既不失节于朝廷,又不失信于王敦的妙计呀!”
甘卓哈哈大笑道,“君言甚是!我当传檄天下,邀诸侯共讨王敦,为朝廷除此大患!之后再替王敦求求情,如此则公私皆顺,实在是妙呀!”
主簿何无忌闻言,急急站出来说道,“主公切莫心急,下官以为此事还不够妥当。”
“哦?有何不妥?”甘卓问道。
何无忌回答道,“王敦起兵已久,可朝廷却从未下诏表明态度,我们传檄之后,若朝廷突然与王敦和好,那咱们可下不来台了。再者王敦实力强大,想要将其剿灭岂是易事?若传檄之后,诸侯没有响应,凭咱们一家之力恐怕不足吧!”
甘卓闻言又犹豫起来,邓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禁联想起诸葛亮来。当年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凭一番口舌促成了孙刘联盟,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