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关羽,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叫关家村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为了生下来的孩子好养活,父母叫他二狗子,所以村里人也叫他关二狗。后来该上学了,老师说关二狗这名字有点儿不雅,万一将来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当大官了或者赚大钱了,还叫二狗,就上不得台面了,会招人耻笑。因此父母就求村里的小学老师给他改个名字。这小学老师叫宋保国,人长的有点瘦削,四十多岁的年纪,尤其喜欢看三国,所以在关羽的父母找来后,想了想就说干脆取名叫关羽得了。这个名字叫起来够响亮,而且还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帝庙的香火供奉,肯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天大好处。就这样,户口本上的名字就正式改为叫关羽了。



    小时候的生活总是快乐的,也是短暂的。多年之后关羽还能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发生过的往事。



    在十岁之前,每天晚上村里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一二十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聚集到一处,互相分成两拨,一拨扮好人,一拨扮坏人。然后好人就抓坏人,坏人就躲避,反抗,但总会有被抓住的。被抓住的就果断投降,然后等自己的队伍冲过来的时候,再反水,美其名曰原来的投降是为了打入敌人内部当卧底。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有木棍或者别的东西充当枪支。关羽从家里的柴堆里扒拉到一个树根,用菜刀修理一番,像是一把冲锋枪的样子,每天趴在地上,墙头上,角落里,端着“冲锋枪”,嘴里喊着“哒哒哒,哒哒哒”,乐此不疲的玩着,回到家里的时候满身的土,总会被妈妈骂一顿。



    长大一些后,就不再端着“冲锋枪”到处跑了,而是跟着大一点的孩子们去到村外的河埝上去抓蝉蛹。在关羽家附近,人们都把蝉称为“马鸡柳”或者叫“马大猴”,蝉蛹叫“马猴蛋”,上学了之后才知道那应该叫做“蝉,蝉蛹”。蝉从蝉蛹里脱皮出来后留下的空壳也不叫“马猴皮”,而是叫“蝉蜕”或者叫“蝉衣”,据说还是药材,可以卖钱。



    每天傍晚早早吃完饭,手里拎着一个小空铁桶,就去到了离家一里地之外的河埝(河堤)上抓马猴蛋。在河堤上有很多的大柳树,晚上正是蝉蛹从地上的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去蜕皮的时候。当他们爬到树上的时候,借助月光或者星光的映射,在眼前的柳树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的小凸起,走到近前伸手一抓,有百分之八十的概率可以抓到一个,抓到了就扔到随身拿着的空桶里,当然不是大铁桶了,就是原来装奶粉,麦乳精之类的小铁桶儿。



    至于剩下那百分之二十的概率就是抓到手里的不是马猴蛋,而是树疙瘩或者是一种叫“气胡马”的小动物,其实就是一种体型比较小的“青蛙”类动物,你用小木棍使劲敲打它的背部,它就会跟充了气一样变大了,肚子鼓胀胀的(当地人方言把青蛙叫做“河蟆”),摸到手里还会粘上一种不好听的味道。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两三个钟头可以抓到几十个甚至百多个呢。现在也还有,但是跟那时候比少了很多很多了。



    回到家里,把马猴蛋用清水洗干净了,放到锅里用少许的油和盐水一起煮熟了吃,那个香啊,就甭提了!现在饭店里也有这道菜,但是挺贵的。还剩下的乐趣就是夏天去村外的河里游泳,冬天去河上滑冰。



    记得有一天晚上,河对面的那个村里演diàn yg,diàn yg名字叫《神秘的大佛》。村里很多人都去看了,关羽也跟着去了。diàn yg散场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回跑着回家。因为那个时候,政府正调集了很多各地的民工来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改造。就趁着秋末农闲河水少的时候把河道给拦上了,形成一个个的宽近三米的通道,可以通行小推车,把河道里的淤泥推上岸。其中就有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