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荐入仕的。”赵孟頫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也是极有才华的。初见文天祥时进退失据,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与文天祥正好是大宋灭国之后文人士子的两个极端。文天祥不事二主,而他自荐入元;文天祥如今万念俱灰,而他曾经踌躇满志;文天祥一心求死,而他苟且偷生。

    “文相公,你的忠贞和才华是我极为敬重的。可一个国家不只有皇族宗室,也不只有士大夫和文武百官,还有百姓子民。“

    他边想边说,也慢慢坚定了自己的道,”像赵某这种身为宋朝宗亲却自荐事元的人,或许注定会留名青史,遗臭万年。但某的确希望教化蒙人,使其知文守礼,入我华夏,希望能尽我所能保护汉民。某也认为自己确有经世之才,既然大元已经代宋,某自荐,争取做官的机会,争取身居高位,在在此基础上去做些利己利民之事。这是某的道,也不必羞于启齿。”

    听了赵孟頫的自辩,文天祥终于开始正视眼前这位赵氏宗亲。赵孟頫没有讳言自己的功利之心,希望身居高位,不甘做庸碌之人,同时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愿意去回护一下汉民,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沉吟片刻,文天祥说道:“老夫没机会见证你的宏图大志了。这华夏末世中,有人的道是苟且偷生,有人的道是委身事敌,也有人的道是尽力挽救天下苍生。而老夫的道,不过就是一死而已罢了,总要有些人去证明我宋人是有骨气的。”

    “文先生此言差矣,为大宋殉国的人已经够多了,不多文先生一人。而愿意活着保护宋民,守护华夏文明的却不多。”

    赵孟頫不愿放弃,渐渐慷慨激昂起来,“隋时的程宴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大元也是出身异域,如今皇上崇慕我华夏文化礼仪,四处寻访士人为官,对待汉人的策略也随着宋的灭亡转向怀柔,未来蒙元未尝没有可能与华夏同风俗共礼乐。但这需要诸多文人士子的共同努力。文先生只求速死为宋殉葬,在某看来未免失之懦弱。倒是令弟如今在临江路抚慰民生,知道那死难而生更难的道理。”

    “谬论!老夫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能理解你们这些降元之人的苦楚,甚至我弟弟降元保存宗族我也没有阻止。全孝道,卫黎民,这都是出自善心。可你这也叫华夷之辩么!?“关于大道之争,华夷之辩,文天祥自然不能任由对方诡辩,也声色俱厉起来。

    ”若蒙人已从我华夏礼仪,宋灭之后你降元尚且可以说上一句‘不谓之夷’。可如今蒙元不过是个茹毛饮血的蛮族,杀我子民,亡我国祚,哪里算得上入了华夏?如今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华夷之辩,劝老夫投降,你这叫助纣为虐!哼!纣好歹是出身中原的昏君!你这叫为虎作伥,与禽兽为伍!老夫本敬你是大宋宗室,心中又能记挂百姓,因此才与你相谈。如今你居然用华夷之辩跟老夫讲道理,你也有脸?你也配?就算我弟弟亲来劝我,我也是一样的答复!尔等为民生计降元可以,但要论起华夷之辩,尔等皆是汉贼!”

    的确,若赵孟頫只讲黎民百姓的话,文天祥还敬他三分,如今赵孟頫自己扯上华夷之辩,实在是败笔。论及华夷,文天祥摆明了无论是道义还是品行都无可指摘的,赵孟頫本来就理亏,可他自己扯上华夷之辩是什么道理?

    这下直接说的赵孟頫突然伏案痛哭起来,背后牢外jiān tg的贺胜吓了一跳,心中暗想着:”这文天祥真是厉害!不得不让人敬服。赵孟頫不会被他策反了吧!?“

    可赵孟頫背对着贺胜,突然伸手出来,讯速地往文天祥的衣袖里塞了一张纸条。片刻之后才收声起身,叩首道:“赵孟頫不能说服文先生,大道亦有不同。但赵某是敬服先生的。只望先生莫要急着求死,多活几年,且见证赵某如何行事,如何无愧于心地让汉蒙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