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因为成本的原因,演出的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只有那些有钱的人家,在过大寿c丧事c祭神c还愿的时候,才会花钱去请戏班子来村里唱上两天戏。还有就是年底时候,为了祭神,全村有信神的人,集资请戏班子来村里唱两场戏。这一年下来,在一个村子里的演出,也不过寥寥几场。也或许是因为稀少吧,每到有演出的时候,就非常热闹。不只是本村的人,也有隔壁村的,甚至隔壁镇的人,在有演出的时候,都会跑过来看戏。
一般来说,在需要剧团演出的时候,东家会先通过中间人,也就是介绍人,或者说是剧团的联系人员,找到有空挡的剧团,然后和对方约定了演出的事宜,交了定金。在定好日子后,东家就会拿张红纸,写上演出缘由,演出日期,剧团名字,演出剧目,演出地点等信息。然后贴在村里的公告栏里,或者多写几份,在村里比较显眼的地方,多贴几份,有时候也贴到隔壁村去。这样没过多久,通过村民的口口相传,哪个村哪天有唱戏的信息,就会飞快地传播开来。特别是那些老年人,很快就预定好了结伴队伍,等那天,一起去看戏。有的远的,就一起包辆拖拉机或者三轮车,坐车去。要是在演出的那个村子里,有亲戚朋友的,有的还会直接住在亲戚朋友家中,等演出结束之后,才回家。
到了演出那天,一般都是早早地吃过晚饭,然后各个约定好的伙伴,就开始催促同伴了。等人都到齐了之后,就一起往那个村赶去,而且一定要趁早,不然就没位置坐了。因为戏院里的座位数量是固定的,看戏的人又多,去晚了,基本就没座位的了,只能站在旁边看了。这一个晚上看下来,也是要好几个小时的,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样站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可是非常辛苦的,而且回去的路,还要走上一段时间,可不一定能撑得住。所以大家都是尽快早早地来,那些本村的人,更是早早的就让自己家的孩子,先到戏院里占个座。然后事情忙完了,到戏院里也有座,之后给孩子两毛钱,当作占座的奖励,让孩子去外面玩去了。有些在本村里有亲戚的,也会请亲戚多占个位置,这样就不用那么地赶了。
那些来看戏的人,特别是老人c妇女,一般都会带点点心c零食,像糕点c水果c瓜子什么的。因为晚饭吃的早,而唱戏的时间又长,到后面,自然就会饿了。还有,他们晚上来之前和看戏时,都会尽量地少喝水,免得中途频繁上厕所,惹来麻烦。因为看戏的人很多,座位一般都比较拥挤,所以进出都不大方便,有时候遇到蛮横的人,直接就把你的座位给占了。
观看戏曲演出,在那个时候,也算是一场很大型的集会。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会在戏院周围冒出许多个小摊点。像卖烧烤的c卖麦芽糖的c卖小玩具的c卖小吃的c卖棉花糖的c卖山楂串橄榄串的c卖瓜子的c卖水果的c卖饮料的,还有夏天卖冰棒的等等。其中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卖小吃的摊点,他主要卖鱼丸c鱼滑c牛滑等等,两个独立的木柜子,其中一个放着煤球炉和锅,另外一个放食材和碗等东西。周遍村镇,一有唱戏的,他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柜子,早早地来到那里。支开两张简易的桌子,放着几张塑料椅子,就算是个摊点了。因为他做的鱼丸等东西,都是比较好吃的,而且人缘也不错,每次有演出,他几乎每场必到,所以固定的客户很多,在那一带也是比较出名的。以至于,当哪家有摆酒宴的时候,都会请他来打鱼丸供酒宴使用一一一一一一一
那时候的孩子,有戏曲的演出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他们爱看戏,而是因为热闹,有得玩,而且还有的吃。每次有演出的消息,孩子比大人更兴奋,吵着拖着,要大人带去看戏,并作出各种的承诺,比如不打扰大人